煤油灯

煤油灯笔者小时候叫【灯火】,是上世纪 50 年代以前台湾民间最重要的夜间照明,也是笔者童年生活重要的回忆之一,因此特撰此文详细描述。 【煤油灯】台语叫【灯火】,由玻璃瓶、瓶盖、灯心和外框组合而成,构造就像一个缩小的玻璃奶瓶,上面盖着铁制的瓶盖和奶嘴,奶嘴细圆,灯心材料是棉纸,从细圆部份突出一些当灯心,其馀部份直通玻璃瓶底部,利毛细现象吸取油料到达灯心,油料是俗称【臭油】或【番仔油】的「煤油」,框架也是铁制的,侧面有一个把手,因此灯可以拿来拿去,可以放在桌上,也可挂在墙上。

笔者小学三年级以后家才有电灯﹙见【电灯的联想】一文﹚,在此之前都点煤油灯,煤油灯灯光昏暗,灯心燃烧时会有一股黑烟直往上升,所以日子久了室内屋顶都会有一片烟熏的痕迹,稍微有一点风例如有人经过灯火就会晃动,再大的风就会熄灭​​,所以拿着煤油灯移动例如换房间时都要用一支手遮着。笔者夜晚写功课时常看灯看得出神,也常好奇将橡皮筋放入灯油中,隔日橡皮筋就会膨胀成两倍大,但是很容易断﹙见【Q&A】一文「橡皮筋常识」﹚。

听父亲说,二战期间物质正缺乏的年代,甚至连煤油灯都没得点,将花生或篦麻子用铁丝一颗一颗串起来点火充当照明,光度不是很稳定,但是聊胜于无。 【煤油灯】的光度虽然比较稳定,但是大约只有「1烛光」的亮度﹙点一根蜡烛的亮度﹚,还是很微弱,稍微有风就会晃动。笔者的童年夜晚就是在这样的亮度下度过,吃饭、读书、写字、洗脚和擦澡?没错!就是用一脸盆水「擦澡」兼「洗脚」,没有自来水怎么洗澡?洗完脚不穿拖鞋而是穿木屐,走路「 ki ! ko ! ki ! ko !」 你们可以选一个晚上不要开灯,点一根蜡烛,尝试过一个晚上这样的日子看看!可见当时的人是在多么「悲惨」的情况下过日子,但是大家都是这样过生活,所以谁也没有怨言!

当时除了室内照明用煤油灯外,晚上走夜路也没手电筒,怎么办?拿火把!苎麻杆﹙见【电灯的联想】一文﹚、菅芒、茅草、或是竹筒装煤油塞破布点火就成了火把。比较高级的用【电土灯】,【电土】是一种含【碳化钙】的浅灰色矿土,可以用来催熟香蕉、柿子等水果。 【电土灯】外壳是不生锈的金属,例如铜或铅制的,分两层,上层装水,下层装【电土】,要用时将水滴进电土就会产生【乙炔】气体,灯嘴就是出气口,点火就会发亮,因为不易熄灭,因此很适合用于室外照明,笔者小时候常看到舅舅晚上拿这种灯去抓青蛙。后来有了手电筒后,这些古老的照明设备就渐渐淘汰了,但是小时候老一辈的人还将手电筒的电池也叫【电土】呢!

在【电灯的联想】一文中,笔者提到小学三年级才有临时用电,当时的灯泡只有 30 烛光,但已是「大放光明」的亮度了!笔者看过一些老人家更节俭,只点 5 烛光的灯泡,但是和煤油灯 1 烛光比起来这样已经很满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