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车﹙一﹚
牛车在【蔗田男女】一文中笔者曾经简单描述过,早期是台湾民间最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关于牛车的故事三天三夜也说不完,本篇只描述日治后南部山区牛车的构造,以及和我们大家庭有关的往事。
说到牛车必先谈谈大伯父,大伯是大正十三年生﹙1924年﹚,比父亲大十岁,南庒公学校﹙南化国小前身﹚毕业后就帮祖父种田,或打零工赚钱,曾参加左镇到南化之间的运甘蔗小火车铁道的铺设﹙见【火车】一文﹚,当时一天工资四毛七。也当过牛车随车工﹙割草、提水、喂牛等杂务﹚,大约十八岁时花了180元买了第一台中古牛车,当时有牛车和现在有汽车一样是很「拉风」的事呢!大伯说当时善化 ( 旧称湾里街 ) 有很多家牛车工场,善化牛墟更是出名,和盐水、北港并称三大牛墟,开市日期不同,盐水牛墟是每逢 1、4 、7日;善化牛墟是 2、5、8日;北港牛墟是 3、6、9日。开市时人声鼎沸,买牛的、卖牛的、牛贩子、卖牛具的、小贩、扒手…热闹的很!有时候一天交易上千头牛。现在的善化牛墟还在,但是看不到牛,反而变成观光市场了!
有了牛车就可以四处载货赚钱,运甘蔗、蕃薯、树薯、苎麻、姜黄、木材、木炭…等。二战期间常从南化载上述的货物到台南,回程载南北杂货,来回要三天,战争末期太平洋美军空袭正烈时白天不敢上路,都是走夜路。在【台南之旅】一文中笔者曾经提过一位谢金智先生,就是在那个时候认识的,后来成为致友。台湾光复后大伯父还曾经从高雄甲仙的「小林村」运送探油设备到那玛夏乡﹙以前的三民乡﹚,来回也要好几天。2009 年八八水灾发生时 86 岁的大伯还健在,虽然行动不便,但思绪仍那么清晰,笑谈当年「小林村」的路况,和在那玛夏借住原住民家过夜的往事。
那年为了写这些怀旧文章常专程前往探视大伯﹙当时住小儿子家﹚,请教他关于牛车的点点滴滴。他说,当年买不起手表,但是驶牛车和人约定时间还是很准时呢!我问他怎么么办到的?他说白天看日影,晚上看北斗七星,可见在艰苦的环境中,人们的智慧总是可以克服种种困难。笔者有许多有关于我们大家庭的陈年往事都听自大伯父,从来没听父亲说过,毕竟大伯长父亲整整十岁,笔者庆幸能及时将上一代的故事记录下来,关于牛车许多知识都得自大伯父口述,请继续看第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