蕃薯签 . 咸竹笋. 破布子

老家祖屋大约是 1956年父亲入伍当兵时盖的,混合砖、瓦、竹、木结构,在战后物资缺乏的年代算是比较好的,笔者当时大约三岁,所以有一些模糊、片段的记忆,还记得木工刨杉木发出的声音和香味、上梁时放鞭炮、完工后安装神桌,和当时笔者在工地大便挨骂的事。完工后的新房,大伯住现在右边大房,二伯住左边二房,三伯住现右边「五间」﹙边间﹚,我们住左边「五间」﹙注﹚,五叔当时还没结婚,住在右护龙加盖的边间,台语俗称 ya-ba﹙注﹚,所以小时候是个十足的大家庭,当时光堂兄弟姊妹就有十多个。

现在的大厅就是饭厅,拜拜时当供桌的四方桌就是饭桌,饭桌四面摆着俗称「椅寮」的长凳子,这是当时大部份家庭的摆设。由于四方供桌很高,和四、五岁的孩子一样高,吃饭时必须站在「椅寮」上,趴到饭桌上才能挟到菜。笔者还记得,大我一岁的堂哥因为挟菜时趴太远,不小心将「椅寮」蹬倒,上半身趴吊在饭桌上,两脚悬空上下不得而大哭,偶尔回想起来觉得很好笑呢,也觉得现在的孩子太幸福了!

吃饱饭是当时人们最大的问题,因为人口众多所以吃大锅饭,通常是小孩先吃,饭是半蕃薯签半米饭,配菜只有俗称「豆酱仔」的【咸竹笋】、俗称「树子仔」的【破布子】和俗称「鱼脯仔」的【咸鱼脯】,外加一盆用关庙面煮成的汤面,汤面一端上桌三两下就被堂哥、堂姊们「捞」光了,只剩面汤,没吃到面的只好吃饭泡面汤,最后汤也抢光了,没吃饱怎么办?我学到一位堂姊的方法,将碗里的饭用筷子快速扒进嘴里﹙嘴巴鼓鼓的﹚,留下面汤舍不得喝,赶紧再去添饭到碗里,如此可以再吃一碗,稍慢一点连饭也没了!笔者现在想起从前的生活惨况还会情不自禁流下眼泪呢!到了大约五岁时,五叔结婚后分家,这种惨况才改善。我想那是战后穷困的年代,大部份的人都是这样过日子,所以当时并不会觉得苦。

分家后的日子稍有改善,比较少吃到蕃薯签,但是三餐还是离不开「豆酱仔」、「树子仔」、「渔脯仔」这三样是当时最流行的家常菜,另加一盆关庙汤面,( 汤面不是直接吃而是用来配饭的)。猪肉只有拜拜或过年时才有得吃,因为没有冰箱,拜拜后的猪肉都用盐巴腌成咸猪肉保存,做饭时将咸猪肉切成指头大小加酱油、葱、蒜下去炒,很下饭呢!母亲规定一块肉要配一碗饭,所以是吃一口饭只能咬一小口猪肉。另外母亲也常将咸猪肉剁碎再用葱头、盐巴、酱油下去炒,炒过的肉燥台语叫【油盐】,又香又油又咸,拌饭非常好吃!傍晚时分母亲忙着喂猪、煮饭,常叫我用【油盐】搅饭喂弟弟。

喂弟弟?一岁左右就夭折的大弟 - 文道,二弟和三弟我也曾经喂过。喂弟弟是笔者最喜欢的差事,因为可以边喂边偷吃!传统上当时的人喂婴儿都是这样的,用小汤匙,先扒一口饭进自己嘴里混合【油盐】在嘴里咀嚼咬碎,再吐出来喂小孩,不要笑!当时的人都是这样喂小孩的,现在想起来的确不卫生, 可见许多传统都是无知的、错误的!咀嚼时我会趁母亲没看到时忍不住「偷偷」吞下一点,剩下的再吐出来喂弟弟,因为实在是太饿了! 【油盐】又正是当时最下饭的美味。

注:台湾闵南式住家主建筑叫【厝身】或【大厝】,最简单的有「三间起」,大部份是「五间起」,「五间起」两边的房间就叫【五间】,【五间】边再增建的简单房间就台语就叫「ya-ba」 。 【大厝】两侧向前延伸成ㄇ字形的叫【护龙】或【伸手仔】,通常是厨房、客房所在,【伸手仔】再向外延伸增建的简单房间也叫「ya-ba 」,通常作为库房或简单卧房。五叔结焝前就住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