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

【西埔国小】和【新南糖厂】隔着「菜寮溪」相望﹙见【新南糖厂忆旧】一文﹚,是笔者小时候重要回忆之一,因此特撰此文。 【西埔国小】1954 年设立时是【南化国小分校】,1959年才正式建校,笔者是 1960 年﹙民国 49 年﹚ 9 月 入学,含分校算第七届。入学那天母亲带着我从乡道旁的学校后门进入,当时的大门还在西埔街东侧,从大门上学要走一段满长的阶梯才能进入校园,1966 年我小学毕业当天就是从这里走出校门的,后来学校为了方便车辆进出,大门才改到乡道旁原来的后门处,原有的大门现在已经荒废,但是有「西埔国小」四个字的拱门还保留到现在。入学时教室还是竹木结构,地面是用泥土夯实的,三年级后才陆续改建钢筋水泥校舍。

当时在校园悬崖边的小山丘上立着两个很大的直立型反共标语「打回大陆去,杀死共产党!」可见当时的两岸紧张氛围;国语课本中有共匪如何屠杀人民、国军如何英勇解救同胞等课文;课文中如果遇到【国父】、【蒋总统】、【领袖】这几个字,前面都必须空一格,老师念到这几个字时学生要站起来立正站好;升旗点礼时,经过学校边乡道的人、车都要停下来,戴着斗笠「驶牛车」的阿伯也不例外,要下车面向升旗台,等国旗升上旗杆顶才又上车继续上路;小朋友排队行进时要唱【反共救国歌】,歌词是:「打倒俄寇反共产,反共产;消灭朱毛杀汉奸,杀汉奸;收复大陆解救同胞……。」现在的学生听起来一定觉得很不可思议!但是当时却是如此,因为八二三炮战的烟硝味才散去不久!西埔唯一的街道和国小旁的乡道常有演习的国军、战车经过,校舍也常有阿兵哥借宿﹙见【阿兵哥】一文﹚。

小学一、二年级的导师姓林,年约四十岁,秃头,带着一付眼镜,应该是福建籍﹙注﹚,家长们都尊称他「老林吔」。私下人很和善,但是教学时很认真严格,ㄅㄆㄇ发音非常标准,毛笔字也写得很漂亮,当时笔者最怕上「书法课」,磨墨时手不可以沾黑,写字要提着毛笔悬着臂膀,如果手肘靠到书桌棍子就会打下来!林老师由于单身,很喜欢小孩,看到比较可爱的小男生就会抱抱亲亲﹙对女生不会﹚,甚至将手伸入小男生的内裤摸「小鸟」,笔者也是其中一个,如果小男生反抗,老师就会板着脸说:「老师只是和你开玩笑!」的确,当时乡下的小孩子四、五岁前大部份都穿开裆裤,露鸟和露屁屁是全天的,大人摸小男孩「小鸟」其实是一种开玩笑或疼爱的表现,绝无猥亵之意,家长们大多数务农,思维也都很单纯,认为林老师只是疼小孩,自己的儿子被「摸小鸟」还觉得很光荣哩!没有被「摸」的同学家长反而会觉得老师不疼自己的儿子呢!如果换成现在,早就被家长告翻天或被炒鱿鱼了!笔者称那叫「时代共识」,大家认为是对的、可以接受的那就是对的,﹙见【时代共识】一文﹚。

妻和我是小学同班同学,二年级时才从高雄转学回【西埔国小】,笔者当时想都没想到,眼前这个新来的黄毛ㄚ头十多年后会成为自己的老婆哩!三年级导师姓詹,当时很年轻帅气,教学也很认真,而且方法特殊,例如教发音:「小朋友!…铁匠!…三声【铁】!…四声【匠】!…。」后来曾担任过永康区两所国小校长,几年前笔者参加国小同学会时还遇到过,现在已退休。

四年级时开始补习,家里虽然穷,但是父亲还是咬着牙叫我参加补习,当时「补习生」很羡慕没有参加补习的学生,因为他们一下课就可以回家,假日也不必上课,而我们却要补到晚上七、八点,甚至九点,拿着手电筒回家,还要常常挨打。四年级和六年级导师姓黄,教学也很认真、严格,学生被叫到黑板上不会写就会挨打,用藤条打头、打背部、打屁股,所以当时参加补习的学生都有一些忧郁,准备随时挨打,家长也鼓励老师,孩子不乖就打,成绩不好就打,如果换成现在,黄老师也可能会被家长告!可见人的群体思维会随时代不断改变,这也是另一种「时代共识」。

当时还没有国民中学只有初中,国小毕业后要参加【初中联考】,联考前一天黄老师带着我们这些「升学生」坐兴南客运到新化住旅社,笔者生平第一次住旅社,吃过饭老师带我们几位同学上楼顶看晚霞,晚上还去看黑白电影,片名叫【黄花闺女】,觉得很新鲜哩!隔日再到新化初中参加考式,笔者后来录取【新化初中】,两年后【九年国民教育】开始实施,国小升国中就不必参加联考了!

西埔国小本来就是一间迷你小学,学生大多来自西埔、中坑、北平三村,受战后婴儿潮及【新南糖厂】设立的影响,学生人数还算多,我们那一届只有一个班级,共有72 个学生,下一届人数更多,后来分成甲、乙两班。现在的【西埔国小】则是个「超」迷你小学,含附设幼儿园七班只有学生 67人,比我们当时一个班级人数还少,真是不可同日而语。

※ 笔者在多年前曾经在网路上看过一篇文章,大意是台湾光复之初为了帮助台湾战后的国语教学,1946 年福建省曾经招募为数240 百名懂闽南语和国语的师范学校毕业教师到台湾,因为日据时期的小学老师没有中国语文能力,还要重修中文。林老师很可能就是那批老师之一,1949 年国共内战两岸交流中断,回不了大陆,也没有结婚,后来认了一个干儿子,退休后住台南市,因为老师已经往生,以上论述无从查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