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裆裤的联想

什么是【开裆裤】?读者们可能连看都没看过! 【裆】就是裤底两只脚分叉的地方。以前读初中时男生流行穿一种【吊裆裤】,顾名思意就是裤底吊的高高的,裤头短短的,皮带不扎在腰际而是扎在屁股上,赶流行的男生穿起来打从心里觉得舒服!认为可以吸引女生注意,老师却视之如猛虎,怎么看都不顺眼!有些老师还拿尺量,低于标准值的「勒令」改进,否则记过处分!好了!现在时代相反,男生不穿【吊裆裤】,女生倒穿起【低腰裤】来了! 【低腰裤】和【吊裆裤】其实是一样的,只是名称不同,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裤头低的不能再低,蹲下去连三角裤或股沟都露出来见人,认为可以吸引男生注意,真是他奶奶的此一时也彼一时也!还好,后来有人发明「穿裙子也穿裤子」的穿法,裙子在外,盖过裤头顺便盖住重要部位,真是聪明的穿法!

不过笔者小时候是个乖宝宝,不穿【吊裆裤】而是穿【开裆裤】﹙四岁以前﹚,那也是赶流行,只不过那是大人的意思,我们小孩子只能「听命行事」非穿不可! 【开裆裤】顾名思意就是裤底空空的,前面可以看到「小鸟」后面可以看到屁股,那可不是为了吸引谁的注意,而是纯然为了方便!要小便?站着就可以小便!想大便?蹲着就可以大便! 「解决」后就可以继续玩耍,完全不需要叫爹娘,大人省事,小孩子也随时可以「方便」,真是两全齐美!穿【开裆裤】还有一个好处就是通风良好,没有散热的问题,整天「凉舒舒」的!

说到大小便这个民生问题笔者就想到从前的厕所,以前的厕所叫【屎学仔】,为什么叫【屎学仔】呢?因为那是「放屎」专用的地方,「放尿」另有地方,稍后再解释。小时候的【屎学仔】一定盖在猪圈附近(圈音「倦」),猪圈后面有一个堆肥池,茅坑直通堆肥池,因为那正是最好的有机肥料,一点都不能浪费呢!我们家的【屎学仔】算是比较「先进」,茅坑下面有一个斜坡,大便会「滑入」堆肥池。有些听说是直通的,堆肥池如果是干的还好,如果是湿的那就麻烦大了!大便会直接掉入堆肥池,「噗通!」一声溅起「屎花」,你得快速「闪开」,否则屁股会收到「反馈」的「屎花」!

当时没有卫生纸,【屎学仔】里都放着一种代替品叫【屎杯】,小时候有一句俗语:「雨神舞屎杯!」意思是苍蝇绕着【屎杯】飞舞的样子,形容一个人打拳练功夫花拳绣腿不扎实的样子,「雨神」就是苍蝇的台语,【屎杯】其实就是植物的薄片,菅芒的杆、苎麻的杆剖半或是竹子剖成一支一支的薄片,大约半尺长,放在盒子或罐子里以方便取用,目的就是将残余的大便从肛门上「刮」下来,就像刮胡子一样将胡子和胡泡「刮」下来,刮完就丢入茅坑,和大便一起腐烂变成堆肥,完全没有环保问题,也不浪费卫生纸,真是「完美」至极!

「放尿」对男生而言比较方便,随时「掏」出来就可以解决,对女生而言就比较麻烦!尤其是夜晚,因为厕所就在几十公尺远的猪园旁,当时也没有电灯,如果上一次厕所点一次煤油灯太麻烦了!因此聪明的先民流传下来一种台语叫【尿管】台音 zer-gon 的东西。 【尿管】的作用相当于中国大陆的【夜壶】,或是台语的【尿桶】zer-tan,以前笔者在北部当兵时听过一句俗话:「唛生牵拖厝边,歪G牵拖尿桶漏!」形容一个女人和邻居不和睦,怪东怪西!其中的【尿桶】就是指【夜壶】,【夜壶】有「对不准」而撒在地上的缺点,对男生而言也太低。

【尿管】是用长度大约 3 尺多,直径大约半尺的竹子做成的,中间的竹节打通,只留下最底下一节,最上面一节削成大约 45 度的斜角,因此管口呈椭圆形。 【尿管】男、女、小孩都适用,男生小便就和平时一样,扶着【尿管】往斜角处「放」就行了!女生也可以站着尿,只要将【尿管】斜角抵住胯下,尿完往上一「刮」尿尿就「滴水不漏」地流入【尿管】,完全没有【夜壶】对不准的缺点,「放」完往墙角一靠就完成了!也不必像现在的马桶需要冲水,真是简单又完美的产物,我真的很佩服先人因地制宜的智慧! 【尿管】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收集尿液,在没有化肥的时代那可是「滴滴精纯」的肥水哩!冬天种菜、种蒜如果没有浇这种「肥水」你甭想种出什么好菜!

从【开裆裤】又联想到【纸尿布】,一个幼儿一天至少要用到三片【纸尿布】,制造三片【纸尿布】的原料至少要砍掉几棵小树,用掉的【纸尿布】还要经过垃圾处理,所浪费的人力物力更是不计其数!时代在变,人的生活习惯也在变,科学在进步,但是对环保而言,人的生活习惯却一直在退步,半个世纪以前的人将每天生活产生的废物变成「黄金」,现代的人却处处在制造垃圾和环保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