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车(二)

牛车有两轮、四轮、纯木轮、铁包木轮和橡胶轮之分,材质通常是榉木﹙也叫鸡油仔,常用来做楼梯扶手﹚。大伯的牛车是四轮、铁包木轮,以后父亲和三伯父合伙运甘蔗时也是这种「车款」,原因是铁包木轮最适合山区路况。牛车构造不是很复杂,主要结构有车身、车轮、车辕【车坪】、【转台】﹙也叫车心﹚。 【车辕】就是最后面那只牛 –【内腹】台音「内北」两旁的横木,车辕前面有一个Ω形的【牛轭】﹙台语叫【牛担】﹚,车辕靠近前轮附近和前轮一体有几跟横木相连的地方叫作【车坪】,「驶牛车」时人就是站在【车坪】上,或坐在车床上,但两脚还是放在【车坪】上,转弯时就靠车坪后面的【转台】转动。车床的侧边通常会吊着一罐一加仑的油漆桶,里面装的是精炼的柏油,目的是用来润滑【轮轴】和【转台】用的,车轮有时候一两天就要拆下来抹上柏油。此外也会吊一个竹筒作的水桶,牛太热时要浇水散热。

在【蔗田男女】一文中笔者曾经介绍三头牛的名称,最前面一头叫【头抽】台语音 tau-tyu,中间一头叫【中肚】音 dyon-dor,最后一头叫【内腹】,音 lai-bak。连接【头抽】和【中肚】这两条牛的装备台语叫【脚车】音 ka-char,那是由一个【牛担】和两条粗麻绳和铁钩组合而成的,【牛担】有木质和竹子两种。因此,三头牛就要两付【脚车】,所以是很重要的牛车随车装备。如果载重时三头牛全挂上,回程时空车就少挂一头牛,多的牛怎么办?就系在牛车后面,跟着牛车走。

笔者小时候曾经坐过牛车,初次坐牛车感觉很新鲜,但是坐几次后你就会发现不是那么好玩!慢吞吞的!摇摇晃晃的!由于是包铁皮轮子,也没有缓冲器,经过坑洞时屁股跌在硬梆梆的木床上疼死了! 【驶牛车】的装扮通常是这样的:头戴斗笠,一条黑色围兜绑在腰间,脚穿一种叫【踏必仔】﹙注﹚的鞋子,小腿上扎名叫【 kia-han 仔】的黑色绑腿﹙注﹚,手拿一支藤条,边走边吆喝:「去!…嘿!…喝!…!」,停车时:「嗷–!…嗷–!」。空车时人可以坐在前面,脚踏在【车坪】上,载重时人通常要跟着走路,不仅人辛苦,牛也很可怜,「气喘如牛」你们听说过吧?

※ 台湾受日人统治 50 年,战后有许多名词仍延用日文,【踏必仔】应是来自日文「たびりら」或「たび」音 ta-bi-li-la,日文汉字「地下足袋」,当时是一种非常流行的胶底布鞋,有深蓝色或黑色,最大特征是鞋头部份大姆指和其他四指之间有分叉,大姆指独立,其他四指一体,很轻便,是当时牛贩子或驶牛车的男人最常穿的鞋子。

※ 小时候听过【 kya-han 仔 】这个名字,也穿过,知道那是方便穿、脱的绑腿,上面有一排扁金属扣,但不知道那东西名称也是日语【脚绊】,假名【きゃはん】音 kya-han,当时无论男女出门工作常会扎这种日式绑腿,目的是将裤管包住,以防裤管钩到异物并防昆虫或蛇咬,但是通常只有男人才穿【踏必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