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灯的联想

西埔街大约民国四十七年( 1958 年) 开始有电灯,但是我们家到了民国五十二年﹙1963 年﹚笔者小学三年级时才有临时用电,那是父亲和西埔街上一家竹器店老板商量后接的临时用电,因为父亲当兵时是通信兵﹙笔者以及唯一的儿子也都是通信兵,祖孙三代都是通信兵,这也太巧合了!﹚父亲是有线电通信兵,曾参加金门八二三炮战,架设电线和电话线差不多,并不困难。记得当时小学生流行养蚕,送电第一天晚上电灯一打开,清楚看到白色的蚕宝宝蠕动的样子,真是高兴得无法形容,从此摆脱煤油灯的岁月,到了小学四年级时台电才正式供电。

借此机会顺便谈谈竹器店,老板姓王,老家就在我们家菜寮溪对面,父亲是建築师傅,笔者老家就是他主持盖的。王老板是个「残障人士」,本名笔者不知道,大人都叫他【婴仔】,所以我们都叫他【婴哥仔】。听大人说他小时候很正常,有一天放牛时学【跳乩童】,跳的满身大汗、气喘呼呼时直接跳下水游泳,两脚因此抽筋,从此就没有再站起来,完全靠两只手「走路」,两手拿着像木屐的木器撑着身体四处「走动」,后来靠制作竹器维生,虽然残障,但人很讲义气,也喜欢喝酒,和父亲很好,叫父亲【才叔仔】,也结过婚,但一直没有生,后来一次酒后将老婆赶出家门,老婆改嫁后却连生好几个,从此过着「光棍」的生活。

笔者小时候的竹椅、竹摇篮、竹婴儿车,竹菜橱几乎都是他做的,以前的人没有那么文雅,私下都称【跛脚婴仔】。街东那边也有一位残障人士叫【跛脚木吉仔】,年纪比【婴仔】大,只有一脚不正常,走路一拐一拐,笔者常看到他出门头戴扁帽,斜背着一台电晶体收音机,神气得很!和【跛脚婴仔】两人刚好「天生一对」,台语叫「师公仔想杯」,常一起坐兴南客运到台南或新化逛【茶店仔】﹙妓​​女户的别称﹚。 【跛脚婴仔】后来在一次车祸中丧生,结束他苦难的一生。

其实在没有电以前我们家也用过电灯,你们一定认为怎么可能?我们家在笔者小学一年级前后的确用过电灯,只不过是直流电,也就是铅酸蓄电池,台语叫【电仔】,当时大伯父还住在我们老家,【苎麻】你们听过吗?是一种纤维植物,大约一米多高,是当时非常重要的经济作物,砍下后拨皮剩下白色的纤维就是做绳子、纺织的原料,台语叫【茶仔】音 de-ar,小时候有一段期间村里曾大量种植,妻小时候家里也有种植,大人小孩都会【做茶仔】,也就是将苎麻的皮和杆分开,再将外皮和白色纤维分开,白色纤维晒干后就可以卖给集货商。

【做茶仔】过程有一点复杂也需要一些简单的工具,笔者小时候也曾经做过,还依稀记得一些,首先将苎麻园的苎麻砍下、用厚竹片将叶子打除、再绑成捆扛回家,之后开始【做茶仔】,过程是这样的:

每次取一枝苎麻,从中间扭破,再用一支短钩子从中间向一头剖开, 之后从中间折断并稍微施一下力,一边的白色的麻杆就会露出来,这时左手和右手食指上各套一个青铜制的套管叫【茶仔指】,首先将左手手指上的【茶仔指】扣在麻杆和麻皮之间,之后右手反方向拉,皮和杆就会分开;另一头同样动作再做一次,只不过换右手手指「扣」,左手拉,苎麻皮就会和白色的麻杆完全分开,分开的麻皮一片一片叠起来,等待另一「作业程序」。麻杆台语叫【茶仔ㄍㄜˋ】,晒干用途可多了!煮饭时可以当柴烧,夜间走路时照明的火把,儿童用来制作玩具,当大便﹙音「棒赛」﹚时「刮」屁股的【屎杯】﹙见【开裆裤的联想】一文﹚!

麻皮上有一层绿色的外皮,要用另一种工具台语叫【荼仔刀】的工具拨除,【荼仔刀】由一个大约半尺多的圆木柄和一片较短的钝刀片做成,刀片就镶在圆木侧边上,工作时右手手掌握住刀柄,有刀刃的部份突出手掌,刀刃面向大姆指,大姆指上套着一个竹管叫【荼仔管】 ,拨皮时姆指上的【竹仔管】和【荼仔刀】夹住麻皮,左手和右手分别向外拉,绿皮就会从麻皮上拨除,剩下白色的纤维,之后白色纤维晒干集中成捆就可以「出货」给集货商了!应该是卖到纺织厂,因为当时正是台湾纺织工业刚刚起部不久的年代;另外,笔者小时候也曾看过大人利用古早制绳工具制作黄麻绳或苎麻绳。

【做茶仔】赶工时要从早做到晚,当时还没有电灯,但点煤油灯太暗,所以大伯父就在南化买了一个「铅酸蓄电池」台语叫【电仔】,点上一个小灯泡就可以挑灯夜战【做茶仔】了!当时已经有【电鱼】这种工具,笔者曾经看过有人在河里【电鱼】,身后就是背着一个【电仔】。 【电仔】过一段时间后要送到南化街上专门卖【电仔】的店家充电哩!最近为了写本文,请教岳母一些细节,因为她年轻时也做过【茶仔】,也同样有【电仔】,可见当时的人都很勤奋,只要有钱赚什么工作都做,虽然很辛苦但很知足快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