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踏车
脚踏车台语有很多名称,【铁马】、【动轮车】、【孔明车】、【自转车】,只有【自转车】是日语,但是从小我们都叫【脚踏车】,算是少数名称不受日本文化影响的产品。
笔者出生的年代有一部脚踏车算是很拉风的事,更早以前的人去左镇?走路!去南化?走路!去内门紫竹寺拜拜?走路!我听岳母说,她年青十几岁时曾经一大早和她嫂子从玉井乡望明走路到善化戏院看歌仔戏,看完歌仔戏再走路回来,回到家已经深夜了,听了真是觉得不可思议!当时的人凡事都靠两条腿,笔者读小学时就曾从西埔国小走路到左镇戏院看黑白电影 - 日俄战争,之后又走回西埔国小。
以后父亲就有脚踏车,不过脚踏车是父亲的生财工具,母亲又不会骑脚踏车,笔者还是左镇、南化走过无数次呢!当时的脚踏车要挂车牌,还要缴牌照税哩!脚踏车后面有一个很大的铁制座位叫【后载】,可以载人也可以载货,连猪都可以载,所以叫【武车】。前叉和座椅间有一支横杆叫【虎骨】,可以放一个藤制的儿童座椅,也就是那一根横杆的关系,上车得左脚蹬脚踏板,右脚抬高,边滑边跨坐上去,那个动作很像「公狗撒尿」的姿势,对小姐们而言这种「上车」方式似乎不太雅观!
后来就出现一种没有横杆的车叫【文车】,【文车】就比较秀气,姑娘们无论穿长裤或窄裙,只要腰一扭、屁股一翘就可以坐上车,动作文雅多了!当时的车不管【文车】或【武车】,前方都有一个车灯,后轮边有一个小型发电机,夜晚骑车只要将发电机一扳,发电机转轮就会靠上后轮胎磨擦旋转而发电,点亮车灯,骑越快越亮,越慢越暗,停车也就熄灯了!
笔者小学四年级时开始学骑车,就是父亲那一台又笨又重的【武车】,当时老家和西埔街之间还没有桥,所以父亲的脚踏车都寄放在西埔街二伯父家,假日就偷偷推到西埔国小操场练习,四年级的身高比车高不了多少,想学「公狗撒尿」上车方式不太可能!因此就有台语叫【钻狗缝】的骑车方式,就是右手抱着座椅,右脚从横杆下穿过,踏着右边【脚踏板】;左手抓车把,左脚边蹬边走,如果骑稳了左脚就可以踏上【脚踏板】。笔者两天就学会了,并且「冒险」坐上车,从学校顺着坡路骑下西埔街,正得意时刚好一部兴南客运车驶过来,一紧张手把抓不稳就摔个狗吃屎,一旁的伯母问道:「阿×!有安娜没?」笔者:「唉呦!唉呦!没啦!」的爬起来,以后再也不敢了!
小学六年级我们家养猪,饲料公司为了促销举办摸彩活动,摸中了一台脚踏车,笔者迫不及待地去西埔街上领,因为当时还没有桥,一个人延着石头河床推回来,结果这部车让笔者摔的更惨!老家当时没有多少平地可以骑车,最长的路不到一百公尺,有一天,笔者边骑车边吹口琴,还两手放开「耍帅」,结果到了三伯母家尽头刹车不及,连人带车一头裁进坡崁下的牛粪堆里,还好有牛粪的缓冲,只有脚踏车前叉歪掉,人没有受伤。母亲知道后骂:「升天!」 ﹙天–音直念﹚﹙母亲常骂这句话﹚。 「升天」是什么意思你们知道吗?就是调皮、好动、莽撞、不怕危险!通常是大人骂小孩的一句口头禅,例如小孩子爬树不怕摔下来也可以说:「这个恁仔足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