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牛

牛在早期台湾农业社会占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是农家重要资产,一个家庭有几头牛就可以看出这家人的贫富。牛的一生工作最多也最辛苦,听说牛老了以后卖给牛贩,最终是送到屠宰场,笔者常深深长叹!为这些牛感到不平,人为什么这么残忍?牛为什么这么歹命?辛苦一辈子最终还要挨那一刀!所以笔者以前是不吃牛肉的,近年来听说牛肉是外国进口的才敢偶尔吃那么一点。在台南柳营区【德元埤荷兰村】附近有一个【老牛的家】,收集饲养一些各地送来的退休老牛,笔者几年前曾经偕妻一同前往参访,看到这些老牛就像看到很久不见的亲人,真为这些幸运的牛感到庆幸!也对那些不忍老牛被送去屠宰的老农们竖起大拇指,但毕竟这些只是少数幸运的牛。

在笔者眼里不管是人类还是动物,幼年期其实都很可爱,例如狗崽、牛犊甚至猪崽也是。笔者小时候家养过一头母黄牛﹙见【放牛】一文﹚,后来生了一只小母牛,小牛犊和幼儿一样很好奇也很好动,跟在牛妈妈身边,蹦蹦跳跳,尤其是吃奶时的模样,可爱极了!但是小牛稍长会吃草时就会开始惹麻烦!就像幼儿开始会走路成了好奇宝宝后,看顾的人要时时注意,否则就会有麻烦。小牛会跑到别人家的农田偷吃例如蕃薯或其它作物,你得赶快去追回来,否则真的会惹麻烦挨田主骂甚至索赔!这时就要作一个简单的绳套套在牛头上,再绑上牛绳牵着,一开始小牛很不惜惯,不断挣扎反抗,时间久了也就慢慢习惯了!这是牛的一生最早受到的束缚,也代表「快乐的童年」已经结束!

再大一些大约一两岁台语叫【牛豚仔】音 gu-tun-ar,这时相当于人类的少年期,要上学读书、要学习技艺准备踏入社会;牛则是要开始接受训练,准备进入劳苦的一生。这时单纯用「绳套」套住头部已经不切实际,不能完美控制牛的行动。笔者看过许多视频,马、驴或骆驼等动物头部都只用绳套套住,之后系上缰绳就可以操控动物,唯独牛需要用【穿鼻环】﹙注﹚的方法,它们的祖先大概是受到什么咀咒才会世世代代遭受这样的「磨难」!的确,这正是牛的一生最初的「磨难」!从此开始苦难的一生。

常在网路上看到国内外比较前卫的青年男女,「穿耳环」就算了还「穿鼻环」、「穿舌环」、「穿肚脐环」,我常猜想这些人是否有自虐狂?笔者小时看过一次牛【穿鼻环】,又好奇又害怕,只敢远远看。 【牛豚仔】﹙这时已经有套上绳套﹚被牵到一颗树干呈「Y」字型的树,头伸过分叉处,之后用绳子牢牢固定在树干上,牛因为害怕不断挣扎,一个【穿鼻师傅】准备一支比布袋针大的【穿鼻针】,一套【牛鼻环】,左手食指和姆指捏住牛的鼻中隔,右手拿着【穿鼻针】从鼻中隔穿过去,接着鼻环穿过牛鼻,之后锁上螺丝,系上绳子就完成了!时间不是很长,过程中【牛豚仔】因为头被牢牢绑住,笔者只看到牛的两支后脚和后半段身体抬的高高的,可以想像一定是很痛才会那样挣扎,因为站的比较远没有听到牛发出太大的声音。

【穿鼻环】后的牛因为疼痛而有些焦躁不安,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才慢慢习惯。接下来就是要开始接受「在职训练」,第一课就是【犁田】。笔者小时候看过二伯父在老家前的蕃薯田训练牛犁田,这时候的【牛豚仔】因为体力、耐力、经验都不足,走路不稳,还有些惊慌,所犁的田都歪歪斜斜的!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才会慢慢进入成熟稳重期。 【拉牛车】则是另一阶段的「再职训练」,一开始也是毛毛躁躁,莽莽撞撞,经过一段时间磨练才会成熟稳重;年轻人初踏入社会时,到公司或任何领域工作,台语叫「菜鸟」,一定也会有一段长长的摸索期或适应期,虽然在学校已经学了很多,进公司也接受「在职训练」,但是那都只是基础、皮毛,往后还要一边工作一边学习、磨练才能慢慢进入成熟期,人和牛何其相似?只是工作领域不同,但是牛只有劳力上的工作,人还有精神上的压力,并不比牛轻松多少,好处是人如果不适应可以辞职不干!牛则没有选择余地,否则就会挨鞭子。

※ 【牛鼻环】台语叫【牛鼻 ken】,笔者老家【大厅】和【五间】﹙见【蕃薯签、咸竹笋、破布子】一文﹚都是双片式的木门,每片木门上都有一个铜环也叫【门ken】,为什么这样叫我也不知道! 【穿鼻】的台语叫【「更」鼻】,「更」音直念, 「更」就是「穿过」的意思,通常是指要用力的穿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