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統文化–宗教活動
◆ 傳統文化–宗教活動
我的祖先來自福建泉州,宗教信仰深受古代華南地區宗教的影響。 傳統上,道教和佛教是我家鄉的主要信仰,特別是道教,但一些宗教研究者將其歸類為「民間信仰」。 我們的家廟有三尊神明 (圖一 ),根據長輩傳言,觀音佛祖和媽祖是祖先從大陸泉州帶來的,﹙我曾好奇上網搜尋,右邊的觀音佛祖神像確屬清代彫刻風格。﹚; 第三尊為【代天巡狩樹德尊王】,或稱【樹王公】,是一尊巡狩保護神,1960年代初開始附身五叔﹙見「童年往事」→【電報】一文﹚;1965 年在台南佛俱店請師傅彫刻之後開光點眼,三尊神明 ( 見圖一 ) 供奉在名為 “三聖宮“ 的家廟中,雖然名為「宮」但實際上是在一個傳統民房大廳,五叔的房子 ( 圖二 )。
這裡原是我的出生地和最早的祖居,曾祖父時代就住在這裡,聽長輩說原來的房子是竹構茅草屋。1960年張家五兄弟分家,五叔分得該建地,由於原屋已超過半個世紀,五叔準備拆除重建,外框尚堪用,大伯父遂將之遷移至同村東南方叫「鹹園仔」的地方重建稱為「寮仔」的農舍,後來大伯父就舉家搬到【鹹園仔寮仔】去住;1964 年前後五叔重建為目前所見的磚、瓦、竹、木混合結構。 ( 生活與住屋 )。
(圖一) 張家三聖宮供奉的三尊神明,自左至右為「代天巡狩樹德尊王」尊稱「樹王公」,中為「天上聖母媽祖」,右為「觀音佛祖」。聽長輩說「媽祖」和「觀音佛祖」是祖先從福建帶來的。
(圖二) 三聖宮現址,這裡原是張家祖屋,我的出生地,1963 年五叔重建,為竹、木、磚、瓦混合結構,原全竹結構祖屋大伯父遷移到同村東南叫「鹹園仔」的農庒。
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日本人害怕台灣人傾向同源的中國,總督府開始實施“皇民化運動”,有人稱之為“日本化”。台灣人的穿著,說話,命名和宗教都被強制改成日本式。我小時候還聽過幾位日本名的女子,例如春子(ha lu ko - はるこ ),彩鳳子(sai ho ko - さぃほこ ),母親叫「卡桑」﹙ka-san かあ -さん﹚,父親叫「卓桑」﹙do-san どう - さん﹚。台灣人被強迫改信日本的神道教,原有的道教神像被強行集中保管或銷毀﹙圖三﹚,有些大膽一點的台民偷偷藏起來,有事再請出來拜。我小時候聽長輩說過一個笑話,說某家有人久病不瘉,請來乩童和法師「問神明」,儀式進行到一半時突然聽到日本巡查「大人」來到附近,驚恐之餘乩童馬上「退黨」﹙退乩﹚,神明也不敢問了!一群人一轟而散,我小時候小孩子晚上不乖大人就嚇唬說:「大人來了!」小孩哭鬧立刻停止!可見當時的人多麼怕日本警察。註:「大人」一詞來自「巡查大人」,台民稱日本警察叫「大人」音「代仁」。
(圖三) 二戰時期張家原有兩尊神明「觀音佛祖」和「媽祖」幽禁處,該屋就在「三聖宮」正後方,屋主也是張姓親族,他們的祖輩日據時期曾擔任過甲長和販頭﹙盤商﹚,生活比較優沃,所以屋子也相對比較豪華。
1945年日本投降後,台灣回歸位於南京的「慘勝國」– 中華民國,但是勝利的喜悅很快轉為國共內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於北京,南京的中華民國撤退到台灣,戒嚴令同時發佈,兩岸開始十多年的嚴重對峙時期﹙註1﹚,也就是所謂的「白色恐佈時期」,禁止集會遊行,傳統宗教活動被禁止或需要申請核准,進入1960年代後,對峙情況逐漸緩和,在此之前,傳統民間信仰活動仍處於偷偷摸摸的狀態。由於超過20年的“幽禁”,媽祖和觀音佛祖神像都已失去光彩,長輩們決定重新粉面和開光,整個儀式在1965 年農曆三月十二日完成,也是後來【三聖宮】的宮慶日或稱「媽祖開光日」 ﹙註2﹚。
※ 註1:對岸喊:「我們一定要血洗台灣!解放台灣!」;台灣喊:「我們一定要反攻大陸!消滅萬惡共匪!」,期間曾經發生比較知名的戰役有【古寧頭戰役】﹙1949年﹚、【九三砲戰】﹙1954年﹚、【八二三砲戰】﹙1958年﹚。三次戰役都發生在金門,因此當兵派赴金門或外島的機率非常高,父輩五兄弟中三個當過兵的三伯、父親、五叔都去過金門,我的兄弟四人,一個去金門﹙二弟﹚,一個去馬祖﹙三弟﹚。金門八二三砲戰後局勢逐漸緩和,進入1960年代後民間信仰活動也逐漸放寬。
※ 註2 :小時候每到農曆三月十二日家廟宮慶時,母親都說是【樹王公】生日,附近幾座宮廟的媽祖都會前來祝賀,非常熱鬧。實際上【樹王公】生日是農曆六月十五日;但是媽祖生日又是農曆三月二十三日,隨著年歲增長,心裡就犯了嘀咕!怎麼會有兩個生日?但又不敢問長輩,於是就糊里糊塗拿香跟著拜了幾十年。大約10年前,終於提出勇氣問二伯父,二伯說:「三月十二日是【媽祖開光日】!」
每年農曆三月十二日【三聖宮】宮慶有各項活動,最初就是【鑼壇】﹙開壇﹚請示神明何時【放兵】及【安營】;上午祭拜天公及觀音佛祖和媽祖,下午三點後【召營】【賞兵】﹙犒軍﹚,稍晚的【過火】儀式近年來則省略﹙註3﹚;傍晚舉辦【平安宴】宴請附近前來祝賀的宮廟陣頭和自家人。最晚就是擲茭﹙撥杯﹚請示神明,決定下一任【爐主】,也就是未來一年三尊神明的落腳處,圖三、四是【三聖宮】宮慶平安宴現場和酬神布袋戲。
※ 註3 :從前【過火】儀式是必要過程,筆者年輕時曾經扛轎經歷過,簡單描述如下:
【過火】用的火堆大多用「銀合歡」的枝幹,「銀合歡」台語叫「籽仔」,是早期農村非常重要的植物,樹葉及嫩的豆莢牛羊豬都愛吃,乾的豆子台語也叫「籽仔」,可以賣很好的價錢,有些家庭甚至靠採「籽仔」和銀合歡葉晒乾,給兒女籌升學的學費,可見它的重要性;銀合歡的枝幹是很易燃的柴火,舉凡煮飯、豬食都要用到,因此家家戶戶都有柴堆。將砍下的「銀合歡」束成一梱一梱以便挑回家,柴堆底部舖磚頭或單純用泥土夯實墊高防濕氣,之後一梱一梱放置,上面用茅草覆蓋,可以用很長一段時間。過火用的「銀合歡」則是剛砍下不久的新柴,可以燒更久。當柴火燒成接近灰燼後要唸咒並灑上鹽巴,聽說這樣比較不會燙傷。【過火】時無論乩童、法師或扛轎的都得打赤腳魚貫通過火堆,說也奇怪!燙傷的情形並不多見。近年來【過火】的過程並沒有省略而是簡略,用金紙代替樹枝,火堆也縮小許多,意思意思就算數!否則還要出動不少人力去砍銀合歡呢!
【賞兵】,每年農曆三月十二日三聖宮宮慶最後的重頭戲就是犒償五營兵馬。
(圖四 )農曆三月十二日三聖宮宮慶平安宴
(圖五) 農曆三月十二日酬神布袋戲
下面的影片和照片是筆者在四年內拍攝和編輯完成,記錄各項宗教活動過程。影片2018 年家廟【三聖宮】觀音佛祖赴高雄大崗山【超峰寺】進香的盛況。2019年影片是記錄西埔公厝-【三界壇】天上聖母﹙媽祖﹚赴台南大天后宮進香回鑾時,【三聖宮】暨【竹蓮寺】【佛蓮寺】併轎前往接駕的盛況。
(圖六) 高雄崗山超峰寺
(圖七) 超峰寺進香的神轎
2018年張家三聖宮赴高雄崗山超峰寺進香影片
2019年張家三聖宮、竹蓮寺、佛蓮寺併轎參加西埔公厝三界壇媽祖回鸞接駕影片 ﹙上﹚
2019年張家三聖宮、竹蓮寺、佛蓮寺併轎參加西埔公厝三界壇媽祖回鸞接駕影片 ﹙下﹚
2020年11月28日﹙農曆庚子年十月十四日﹚西埔公厝 –【三界壇】暨各宮廟繞境祈福,以下三部影片是記錄【三聖宮】和【竹蓮寺】迎接各宮廟暨三界壇繞境隊伍的熱鬧場面。由於三聖宮位於山上,路徑狹窄不利於大型陣頭迴轉,因此在山下的台20乙線路邊設壇迎接;【竹蓮寺】廟埕則稍大,連絡道路也比較適合迴旋,因此在自家廟埕迎接。此次繞境除了本地宮廟外,最遠有來自高、屏地區宮廟參加,所聘陣頭甚至遠自桃園大溪前來,真是熱鬧非凡!
【三聖宮】迎接各宮廟暨【三界壇】繞境祈福隊伍
【竹蓮寺】迎接各宮廟暨各宮廟繞境隊伍 (一)
【竹蓮寺】迎接各宮廟暨各宮廟繞境隊伍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