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統文化–生活與住屋
◆ 傳統文化–生活與住屋
筆者 1954 年出生在台南縣南化鄉西埔村﹙現在的台南市南化區西埔里﹚,在南化區公所網站有一段介紹南化的文字:「……南化舊稱「南庒」…清雍正、乾隆年間漢人開始入墾……清同治年間形成「南庒街」……」這一點和大清歷史吻合。清朝統治台灣初期嚴格管制漢人入台開墾,之後只有幾次短暫開放,但不能攜帶女眷,因此早期入台開墾的漢人只能與平埔族女性通婚,遂有:「有唐山公無唐山媽!」這句諺語。清同治13年﹙1874年﹚屏東發生「牡丹社事件」,清政府為了「開山撫番」,政策來個大轉彎!在大陸和香港設置【撫墾局】,開始獎勵漢人入台開墾,我的祖先很可能就是那個時候移民來台的﹙註 1﹚,南化、玉井、左鎮當時正是漢番混居之地,玉井沙田里有一個地名叫【番仔埤】的聚落;竹圍里有一個聚落叫【番仔厝】;祖居南化區西埔里西埔國小附近有一個聚落也叫【番仔厝】;中坑里「中坑尾」有一地名叫【番仔山】的國有林地,村裡的居民中也不乏少數族裔面孔,在在都顯示曾是漢番雜居之地。漢人入墾之地大多是﹙山坡地﹚,台語叫【山坪】﹙坪 ㄆーㄚˇ pia 帶鼻音 ﹚,及少數梯田,大多數開墾者只憑各人口頭認定,未在官方丈量、登記所有權和繳稅,也就是「隱田」,這一點造成日後日據時期1915年【噍吧哖事件】發生的遠因之一。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本站【創意寫作】→【打開百年前的時間囊】一文。
如前所述,早期山區居民大多務農,因此,住屋深受地理環境和生活習慣影響,筆者小時候 ( 1950、60 年代) 還常看到土角厝和全竹的茅屋,因為台南山區出產大量竹、茅、菅、芒等植物。先民來到撫墾地之後,最重要的就是先安家,土角厝和竹屋是最方便、最快速、建造成本最低的住屋,只要簡單的工具如模具﹙黃泥稻殼混合製作土角﹚、刀子、鋸子、鑿子加上親友通力合作就可建成簡單的住屋,不一定要請專業的「起厝師傅」。後來竹、木、磚、瓦混合的房屋漸漸出現,就需要專業的土水﹙水泥工﹚和木工師傅。
圖 1 是筆者舊的祖屋和出生地,聽母親說原屋是全竹茅屋,坐落於張家三聖宮現址,1960年代大伯父遷移到同村東南叫「鹹園仔」的農園,遷移時框架拆成數片以便人工或牛車搬運,地基、屋頂和牆壁都是現場重建的,這也是全竹茅屋的優點之一,容易搬遷。圖 2 是筆者內人娘家在同村「坑口」的祖屋,原屋也是全竹茅屋。兩家祖屋年代相近,風格也相近,雖然結構簡單,但經久耐用。我的舊祖屋大伯父遷移至「鹹園仔」的農園後繼續居住近半個世紀,已於上世紀末傾倒拆除;太太的祖屋則仍屹立在「坑口」村落裡,已愈一百餘年,但已無人居住﹙產權屬於太太的堂叔﹚,該屋甚至逃過 1915 年噍吧哖事件日本軍警的焚燒。筆者曾建議他們申請古跡文化遺產保存,但是考慮到申請後會有許多麻煩和限制,例如維護或想拆除重建都要申請批准,所以放棄!
※ 註1 :祖先來自何處?何時來台?因為無族譜和戶籍資料可參考,筆者只是根據以下幾點研判:
一、張姓【竹頭崎仔】同族在日據時期1915年噍吧哖事件發生時有三戶住同一聚落,其中一戶的先祖「張正德」老先生墓碑上刻有「泉州」二字,逝於1906年 ( 見【打開百年前的時間膠囊】一文 )。通常移民的第一代都懷有強烈的故土情感,第二代以後會漸漸淡忘。筆者現居地台南永康有多座眷村,來自中國大陸各省的老榮民特別多,筆者在附近的「二王公墓」中發現有許多墓碑上刻有大陸祖籍,例如山東、陝西、河北、河南、浙江、廣東、湖南、安徽、海澄﹙福建﹚……等祖籍,他們大多數是1949年前後隨國民黨軍隊來台的軍人第一代,對故鄉的情感最為強烈,第二代之後因為出生長大都在台灣,對祖籍的情感就不如他們的父輩,墳墓上可能不再刻上祖籍。上述的張正德老先生很可能是來台的第二代,甚至是出生在大陸泉州的第一代,筆者是依當時人的平均壽命大約50、 60歲推算 (曾祖母58歲、祖父59歲、祖母60歲。﹚
二、常聽父埶輩言,張家【三聖宮】三尊神明中的【觀音佛祖】和【媽祖】是先祖從大陸帶來的,筆者曾好奇上網查詢,【觀音佛祖】神像的確是清代彫刻風格﹙見【傳統文化–宗教】一文﹚。聽父執輩說,古代醫藥不發達,人久病不瘉時,刮一點【觀音佛祖】神像底座的木頭泡符水喝就會好,筆者檢視過【觀音佛祖】神像的底座的確有一個刮過的洞。
三、在南化區公所網站中有一網頁「區里記實」中介紹「玉山里」:「……清同治三年間 (應是同治十三年),臺灣海口有海盜搶劫,內山有原住民獵人頭。漢人有的被殺,有的被搶劫,漢人在臺灣太少,……同治帝於是派幾萬人移民至臺灣,從鹿耳門的四草下船,順溪﹙曾文溪﹚而走,到麻豆、新市都有人住。到【竹頭崎】﹙玉山里的舊稱﹚附近落腳,鹽水坑有一戶姓陳的,祖先是從福建省安溪縣來的,現在已經第六代了……茅埔是姓張的……」。南化玉山里在曾文溪支流【後堀仔溪】流域,現在的台 20 線台南通往玉井、南化的公路 150 年前還沒個影,因此,當年大陸先民如果枯水期搭船來台,在四草下船後溯溪而上是合理的,也是最容易的入山路徑。
筆者記得小時候有一張姓同族親戚名叫「張萬得」,住南化小崙里烏山「冷水坑仔」﹙刣牛湖山下方﹚,後來聽說搬到翻越烏山的旗山圓潭。他們一家是唯一曾到「開基祖【張媽約】」墳前掃墓的張姓同族,也就是說比「竹頭崎仔」舊祖居中另二戶張姓的同族更親。而烏山「冷水坑仔」和玉山里、北寮里交界,是否就是當年移民中的一份子不得而知!
圖 1、 這是筆者最早的祖屋和出生地,原屋在「張家三聖宮」現址,1960年代初大伯父遷移至一個叫「鹹園仔」的農莊,所以叫「鹹園仔寮仔」。照片是堂姪張淵程於1990年拍攝,後來大伯父舉家搬至台南市附近,該屋後來傾倒拆除。
圖2、 這是太太黃家曾祖父時代的祖厝,百年前噍吧哖事件逃過日本軍警焚燒而保留下來。
圖 2 是太太曾祖父時代的祖屋,已超過百年,太太的祖父就是在該屋出生長大。後來祖父結婚有了獨子 – 岳父之後,在祖屋不遠處另建一棟竹木混合的無護龍「五間起」的主屋,時間大約在1930年代初。圖 3 是筆者當兵時休假和妻兒回娘家時拍的珍貴照片﹙大約1979年初﹚,岳父和岳母坐在主屋客廰和二房前,時年近 50 歲,筆者時年24歲,和妻結婚一年多。圖 4 是後來加蓋的【護龍】已是半磚、半木、紅瓦的結構,圖中的母子即是筆者太太和一歲的兒子。仔細看圖 4 主屋的【五間】牆面也是竹結構;大約在1994年竹木混合的二代祖屋改建為圖 5 的紅磚、琉璃瓦,外觀貼白色磁磚的新主屋和護龍,比以前豪華許多,可惜岳父岳母都已作古,讓人不勝唏噓!
圖3、 岳父和岳母,背景是太太娘家二代祖屋。
圖4、這是二代祖屋旁的【護龍】,圖中的母子是筆者太太和兒子。
圖5、改建後的新祖屋
圖6、全竹結構古屋,牆壁也是竹片編成後再抹上黃泥和白灰;有些甚至窗子、床也是竹子作成的。
圖7、竹屋內部結構,可以看到牆壁和屋頂也是竹子結構,屋脊和橫樑是「刺竹」或「麻竹」;兩邊屋簷到屋脊作為茅草或屋瓦支撐的是「長枝竹」。
竹子在早期的家鄉生活佔非常重要的角色,舉凡食、衣、住、行都用到竹子。如果仔細比較兩家全部祖屋﹙圖1、2、3﹚,正面的竹柱子都有些彎曲,沒錯!那是刺竹的特色,下面介紹家鄉常見的竹子:
一、刺竹:和松、柏或胡楊一樣,生長在惡劣的環境中﹙見圖8、9﹚,刺竹堅如木頭又具彈性,因此用途最廣,可以用於住屋、牛羊豬舍的樑、柱,以及製作各種農具,例如牛軛、扁擔、容器、尿管﹙圖12﹚等。刺竹因分支帶刺,古代甚至種植當護城牆。刺竹筍可食,但具苦味,因此採教後要煮熟去其苦味。
二、長枝竹:長枝竹台語叫「長枝仔」, 比刺竹細且直,用途也很廣。竹屋的屋頂用來支撐茅草或瓦片除了橫樑用較粗刺竹或麻竹外,兩邊屋簷到屋脊間的竹子就是用一整根長枝竹,只在中間屋脊處挖空折彎,因此容易固定在橫樑上例如用竹篾、藤皮,鐵絲或鐵釘即可﹙見圖7﹚。長枝竹除了建屋外最大的用途是作各種家具,例如各式竹椅、竹籃、竹菜櫥、竹嬰兒車﹙圖10﹚、竹搖籃﹙圖11﹚、竹魚簍等,真是無所不能。
三、麻竹:麻竹筍可食,筍殼帶細短毛,是否因此被做叫「麻竹」﹙台語音似毛竹﹚不得而知,外觀比刺竹粗、直、肉比刺竹厚,但不如刺竹堅韌,竹欉比刺竹稀疏。裝水的容器,例如吊在牛車上,隨時可以給牛喝或澆在牛身上散熱;或趕豬哥時給豬哥澆水散熱用。
四、綠竹:是四種竹最細的竹,竹桿可以作成各種農具的柄如,鄉下小孩常拿來製作玩具,例如【竹槍】﹙見圖14.15﹚。綠竹筍是風味最佳的竹筍,尚未冒出土的竹筍甚至有些甜味,煮排骨湯或沾沙拉醬生吃風味極佳!
圖8、剌竹主幹不帶刺,但分支帶刺,古代甚至種植當護城牆。
圖9、刺竹可以生長在惡劣的環境中
圖10、【竹嬰兒車】在筆者小時候﹙1960年代﹚還很常見,才料可以是「長枝竹」或「綠竹」或「桂竹」﹙烏山產﹚。
圖11、【竹搖藍】的籃體通常是用「長枝竹」的竹篾編成,枝架可用「長枝竹」或「綠竹」。
【尿管】看過的人應該不多,這是早期台南山區農家特有的「產物」,作用相當於中文的【夜壺】,這種早期山區農家的生活必須品應該和圖 13 的媒油燈有關,筆者常讚嘆先民的智慧,它的特殊性和稀有性足以申請「台灣文化遺產」。但是,21世紀的今天實在是找不到真品﹙誰會留那臭竹桶當傳家寶?﹚筆者跑遍台灣古文物展場也沒發現半個!圖 12 是憑記憶用繪圖軟體繪製的,相信我!相似度百分之九十九點九!想更進一步了解為什麼會有這種產物出現請見本站→【創意寫作 】→【童年往事回憶文集】→【開襠褲的聯想】一文。
圖12、【尿管】這種早期山區農家的民生必須品,21世紀的今天實在是找不到真品﹙誰會留那臭竹桶當傳家寶?﹚因此本圖是筆者憑記憶用繪圖軟體繪製的,相似度百分之九十九點九。
圖13、【媒油燈】,早期山區沒有電力,夜晚最重要的照明就是煤油燈。
圖 12之1、尿管實體圖,原圖 12 是向量圖,幾年前因為找不到實體圖而用繪圖軟體畫的,本圖製作及拍攝於2024年11月15日。
圖14、竹槍,材料是綠竹。
圖15、「土蜜仔」是竹槍子彈。
山區建築風格在二戰後逐漸改變,圖16.17建成年代相近,因此建築風格也相近。圖 16 是張家新祖屋,建於1956年,為【五間起】竹、木、磚、瓦結構;兩邊廂房 - 又叫【護龍】,台語叫【伸手仔】,為全竹結構,作為廚房、柴房和庫房。新祖屋建成時筆者還是一個兩歲半的幼兒,當時祖父母都已過世,父輩五個兄弟都還很年輕,大伯33歲,父親才23歲當充員兵,不久調赴金門遇八二三砲戰;五叔才18歲還沒結婚。五兄弟依輩份分房,還記得筆者小時候大伯住右邊【大房】,二伯住左邊【二房】,三伯住右邊【五間】,我們住左邊【五間】。五叔住【左護龍】旁邊增建的小房間,中文叫【耳房】,台語叫「YABA」。後來五叔結婚,二伯父搬到西埔街上另蓋一間二層樓房,二房就讓給五叔當新娘房。
圖16、 1956 年建成的張家新祖屋,當時筆者還是兩歲多的幼兒。曾經數次翻修,屋頂原是黑瓦,大約10多年前最後一次翻修改成 PVC 倣真紅瓦,門和窗都已換過,非原物。
圖17、 三伯父的房子,無護龍,因此廚房設在兩邊的耳房,1960年建成,最初是三伯和五叔平分同住,後來五叔在舊祖屋建地上自建風格相近的【五間起】主屋﹙見宗教活動篇﹚。
圖18、從新祖居往下看是三伯的房子,屋瓦也曾翻修成倣真PVC黑瓦。
【貓洞】,細心的讀者可能注意到圖16 新祖屋和圖 17 三伯的屋子正門右下角邊各有一個小洞,用保特瓶塞住﹙見圖 19 和圖 20 放大圖﹚。那個洞叫【貓洞】,作用是夜晚關門睡覺時讓貓咪可以自由進出。因為房子是竹木混合的建築,農業社會老鼠很多,夜晚常出來活動,為了讓貓咪可以自由進出抓老鼠,先民想出這個很有智慧的鬼點子!如今老鼠少了,貓咪又不抓老鼠,因此只能將【貓洞】用保特瓶塞住,這也是生活文化會隨時代進化的証據之一。
圖 19、張家新祖屋的【貓洞】
圖 20、三伯家的【貓洞】
新祖屋一個房間大約只有四坪左右,若依現代少子化標準而言也已經很擁擠!而當時大伯一家有 6 個孩子,後來生到 7 固;三伯一家有 4 個孩子,後來生到 8 個;筆者家只有我一個,後來生到 4 個;二伯家也有 4 個孩子。因此不久大伯一家搬到同村東南一個叫 「鹹園仔」的寮仔住;三伯1960年在新祖屋下方另建一排【五間起】同樣風格但無【護龍】的主屋﹙圖17﹚;五叔也搬下去同住,分在左手邊。後來五叔當兵退伍不久,回舊祖屋原址自建一排同樣【五間起】無【護龍】的主屋,時間大約在1964年左右,也就是現在「三聖宮」的位置。後來父親和兄弟們商量將新祖居產權全部買下,兩邊廂房於1973年前後我當兵時改建為磚瓦水泥結構,即是現在的樣子。
圖21、這張照片和下方圖22 為1969年某日同一天拍攝,和圖16彩色圖是同一面牆壁。
圖21 是1969年在新祖居門前拍攝的,大門中間是父親,時年35歲;最右邊是三伯,時年38歲;左邊抱著小女孩的是五嬸,父親旁是母親;右邊抱著小男童的是三伯母,小男童就是後來的「南化分駐所」所長張順良先生﹙見打開百年前的時間膠囊 - 續文﹚;三嬸後面是堂姊,其餘的是堂弟、堂妹和兩個弟弟,我和二弟上學不在家。仔細看當時的孩子都還是打赤腳,女孩留鍋蓋頭。
圖 22 應是同一次照的,母親後面的【五間】就是我們的房間,父親的後面是走廊,旁邊就是全竹結構的【廂房】或稱【護龍】,台語叫「伸手仔」,我小時候還留有門, 從「五間」出來就可以進入,家族分家後是我們的餐廳,1973年改建為現在的樣子﹙見圖23、24﹚;圖 22 最左邊父親旁邊那隻狗狗叫「Jobee」,是筆者小時候放牛的得力助手和玩伴﹙見童年往事回憶文集 – 【忠狗 Jobee】﹚。
圖22、這張照片左邊父親的後方就是【右護龍】,水缸旁隱約可以看到全竹結構的柱子和窗子。兩邊舊的【護龍】大約在1973年左右拆除重建,這是唯一留下【護龍】影像的照片。
圖23、這是「新左護龍」,目前是廚房和餐廳。
圖24、這是「新右護龍」,目前是客廳和么弟的房間。
生活器具:古代生活器具不外是竹、木、陶、瓷、石等材質,竹木材質容易腐壞,能保留下來的不多,最近回鄉照顧年邁的母親,發現有些器具值得拍照保存下來並介紹如下:
一、石磨:
圖 24 的石磨是 1956 年張家新祖屋建成後安置的,就在現在的廚房後方,當時筆者大約 2、3 歲,還依稀記得腳架是用竹篇的簍子裝入大小石頭,約半個大人高,上面就是放石磨底座,腳座和底座早已經燬壞丟棄只留下兩個磨盤。圖 24 是上下磨盤疊合在一起的樣子,仔細看下磨盤側面有水泥殘留,那是用來將下磨盤固定在底座上,底座用水泥製成「圓凸字型」,下磨盤就是放在底座上,磨盤一半以下用水泥封住形成一個溝槽,讓磨出的汁、漿從凸字口流入下面的桶子;上磨盤側邊有一個方孔,方孔用來鑲入一塊大約 10 餘公分的方木,方木最外緣約 1 至 2 吋處有一個圓孔,圓孔就是用來插入吊在上方的搖轉器的金屬軸,搖轉器一推一拉驅動上磨盤旋轉。
操作石磨至少要兩個人,一個推磨、一個用杓子加料如米、豆等,兩人手腳都要快並配合無縫,尤其是加料的人,否則會勺子和搖轉器相撞,筆者小時候因為是大家庭,每到年節做糕、粿、湯圓等總是妯娌姑嫂一群人忙翻天,小孩負責顧灶燒柴火,現在回想起來雖然很辛苦,但也特別有濃厚的年節氣氛呢!
圖24、張家的石磨已超過一甲子。
圖25 、上磨盤﹙左﹚和下磨盤﹙右﹚,兩磨盤之間有一個木質的軸連接,下盤方形,上盤圓形;上磨盤偏右的圓孔是加料口。
圖26、下磨盤的磨面,中間的方形孔是木軸的固定部份。
圖27、上磨盤的磨面,大圓孔是加料口,中間的小圓孔是軸心孔。
二、陶甕:
以前的人家沒有電冰箱,保存食物不像現代方便,醃漬是最常用的方法,竹筍、蘿蔔、大頭菜、破布子等必須用陶甕醃漬,芥菜﹙酸菜﹚、大蒜可以用瓶子醃;年節拜拜用的新鮮豬肉則是用一種寬囗的小陶缸,台語叫 kar﹙鼻音﹚,一層鹽一層豬肉醃製成鹹豬肉,這種鹹豬肉最讓人懷念…,小時候吃豬肉的機會很少,平時吃飯是全蕃薯籤或混一點米,配菜則多是鹹竹筍、鹹菜頭﹙蘿蔔﹚、鹹破布子、鹹魚脯等。豬肉只有年節拜拜才有,拜完的豬肉如上述醃製成鹹豬肉。想吃豬肉就從小陶缸中拿出一片來,切成一塊塊約指頭寬,炒大蒜、蘿蔔乾,那味道真是讓人懷念!一塊豬肉要配一碗飯,也就是吃一口飯只能咬一小口豬肉,否則會挨罵或遭手足白眼呢!這是戰後1950、60年代的生活情景。圖 28 和圖 29 是大小陶甕。
圖28、大陶甕
圖29、小陶甕
三、石臼:
圖 30 這個石臼應該是曾祖父時代的遺物,已經超過百年,聽母親說以前常用來椿米、粉薯、麻薯等。
四、菜櫥和防蟻腳墊:
圖 31 這種菜櫥是早期山區居民常用的竹製櫥櫃,放剩菜或醃製的食物。如果注意左邊小櫥櫃下方有紅色腳墊;圖 32 是四個陶磁腳墊放大圖。聰明的人一定猜到了!那是防止螞蟻爬入菜櫥的聰明設計,竹製菜櫥縫隙很多,四個腳墊灌水可以防止螞蟻尋四支腳 往上爬。
圖30、這個石臼應該是曾祖父時代的遺物,已超過百年,目前放在三聖宮﹙舊祖屋原址﹚前的廣場邊。
圖31、竹製菜櫥
圖32、防蟻腳墊
圖33、陶質豬油壺
33 是陶質豬油壺,從前還沒有沙拉油之類的炒菜油,幾乎都是用豬油。小時候每遇年節或神明生日會殺豬,祭拜後的豬肉用上述的小陶缸﹙台語叫ㄎㄚˊ 帶鼻音﹚醃製成鹹豬肉;肥豬脂肪炸成豬油,裝在圖 33 所示的豬油壺,冷卻後成白色奶油狀,炒菜時用湯匙挖一些放入炒菜鍋即可炒,炸豬油的剩下的渣台語叫「油粕仔」,也是炒菜煮湯時不錯的佐料。
圖 34 、35 水缸和水瓢是天生一對,早期因為沒有自來水,到河裡﹙菜寮溪﹚挑水是每天例行的工作,舉凡養豬、煮飯作菜「擦澡」﹙註﹚用水都要挑,一個水缸裝滿至少要挑 5 趟,養豬用水更多,可見以前的人有多辛苦!聽母親說,這個水缸是 60 多年前分家時分到的,放在車庫角落,最近回鄉發現才拍照下來。
圖 35 水瓢,是早年農家最常用的水瓢, 台語叫「ㄅㄨˊ ㄏーY」﹙bu hya﹚,因為是用胡瓜剖半而成﹙胡瓜台語就叫「ㄅㄨˊ 仔」﹚,因為具有浮力,用完後放入水缸不會下沉,非常方便,舉凡煮飯、作菜、養豬、洗澡、澆菜… 無一不用到。後來塑膠製品普遍後逐漸被取代。在【更多】→【創意寫作】,→【童年往事回憶文集】→【問神明】一文中有提到【ㄅㄨˊ ㄏーY】。
※ 以前因為沒有自來水,所以沒有淋浴這種設備,晚上洗澡叫「洗腳」,用臉盆裝一盆水,毛巾浸濕先擦臉再擦拭身體,最後才洗腳,一盆水就可以解決,夏天氣溫高偶爾可以到河裡「洗澡」。
圖34、水缸
圖35、水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