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百年前的時間膠囊

2015年5月,兒女們的一片孝心帶我們去日本九州旅遊,在此之前從沒出過國,因此看到日本自然風景秀麗,人文觀光景點豐富,日本人和善且彬彬有禮的印象特别深刻,很難想像百年前他們的祖先和現代反差那麼大!因為是首次出國,要親自到戶政事務所辦理護照手續,過程中和戶籍員聊天才知道日據時期的戶籍資料已經電子化,因而順便提出申請。拿到日據時代祖父的戶籍資料後如獲至寶,我稱之為【百年前的時間膠囊】,也因此激起了我對於1915年發生,正好滿100年的「噍吧哖事件」產生強烈的研究興趣。或許是天意或者有某種無形的力量在牽引著我,怎麼會那麼巧合?

拿到祖父的戶籍資料之後,我首先發現伯公的名字和小時候聽到的不一樣,為了求証開始上網搜尋噍吧哖事件的相關資料,正好這時台南市文化局正在籌備100週年系列記念活動,同時,委託台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所長戴文鋒教授和國立暨南大學歷史系邱正略教授統計確切受難者資料,因此去函戴文鋒教授,請他提供相關資料,大約半個月後戴教授有了回音,說祖居張家三戶中一共有五人受難,其中就有伯公的名字,和戶籍資料一樣,而不是小時候聽到的名字「福壽」,因此研判小時候聽到的應是暱稱或偏名﹙台語﹚,和祖父的名字中間字相同。為了查詢張家五位受難者的確切資料,我又數度到成功大學圖書館查詢程大學編著「余清芳抗日革命案全檔」套書內的檔案資料﹙資料參考日據時期總督府檔案資料﹚,又發現張家還有另兩位受難者,所以實際人數共七人如下表,後來去函邱正略教授也得到証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