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民國49年﹚父親五兄弟分家後,二伯雖然已搬到西埔街上,但每年除夕一定會回新祖居祭祖,持續十多年不曾間斷。早年祭祖後二伯都會發壓歲錢,記得有一次二伯問我:「阿 ×!你要多少?」筆者當時才四歲多,心目中最大的數目是 7 就說:「7 角!」腳還蹬一下,那一年的壓歲錢就是 7 角。圖五是1974年﹙民國 63 年﹚除夕在新祖居前拍的,筆者站在廳門右邊,當年已 20歲,在北部某陸軍鷹式飛彈部隊服役。父親五兄弟除了大伯外﹙2015年往生﹚,餘四兄弟都在內,正中央是二伯﹙2023年4月9日往生﹚,左邊是五叔﹙2023年2月24日往生﹚,右邊是三伯﹙2020年2月23日往生﹚,三伯抱的是長孫 – 張天俊﹙民國63年生﹚,再右邊是父親,父親後面戴眼鏡的是二伯的小兒子– 張天順,站父親前面的是三伯的小兒子– 張順良﹙現任南化分駐所所長﹚。如今五兄弟已經走了四個,讓人不勝唏噓!
照片的背景是【五間起】的新祖居主屋,1956年完工,當時祖父母都已過世,因此建屋整個過程是二伯父張羅,加上張姓親族長輩協助,當年筆者大約三歲多,已經有一些糢糊的印象,例如上樑放鞭炮,油漆的味道、刨木料的香味,還有在工地大便挨罵的往事。曾聽二伯說,當年的建築地基不夠大,所以是耗很多人力往竹林邊坡挖掘擴展。建材取得如下,當年新南糖廠對面菜寮溪邊有一家瓦窯,左鎮睦光有磚窯,建築木料少數來自木材廠,有些用龍眼木下去裁,當年二伯已經開始在烏山包龍眼木材燻木炭,龍眼木非常結實,燻的木炭品質極佳,聽大伯說,當時台南市近郊有些部隊曾指定要張家的龍眼木炭;龍眼木甚至賣到高雄的造船廠,做為漁船龍骨木料。
為了省錢,兩邊【護龍】或叫【廂房】﹙台語叫伸手仔﹚,樑柱大都用竹子,因此不如主屋耐用,早於1970年代拆除重建。起厝師傅頭是菜竂溪對岸的「明團伯仔」,砌磚師傅是親戚「江陵伯仔」﹙註﹚,木工師傅是「銀貴哥仔」,也就是上述提到的「南埔仔伯」的二兒子「許銀貴」。
※ 註:「江陵伯仔」姓余,他的岳父名叫「張上池」死於1915年「噍吧哖事件」﹙見【打開百年前的時間膠囊】一文﹚。所以他是竹頭崎仔張家的女婿,我小時候他還住在「竹頭崎仔」,後來搬到西埔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