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每個孩子都喜歡聽上一代的故事,筆者也喜歡聽父、祖輩們說他們那一代的故事,但總是意猶未盡,因為口述的故事都是片段的,想到什麼說什麼,不能連貫和有系統的「交代清楚」當時的人、事、景、物。另一缺點就是不能長久完整的流傳下去,因為「傳說」的事總是會因為個人的記憶或解讀而在流傳過程中漸漸偏離原意。

唐朝詩人白居易是寫實派詩人,有許多詩描述當時民間生活情景,例如【觀割麥】這首詩:「田家少閒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崗;……。」簡單幾句就可以勾勒出一千多年前的農家生活情景,我常想像白居易當時看到的男丁、婦女、小孩長相、打扮、穿著如何?農村小孩長大以後又如何?和我們小時候男人們插秧、割稻,婦女、小孩們送點心茶水的畫面是否有雷同之處?

詩詞有它的優點,但是詩詞和文言文一樣,有語焉不詳的缺點,後人往往必須以「半猜測」的方式解讀作者原意,但卻也讓讀者多了一分遐想的空間,這就是詩詞與文言文的魅力所在。筆者以敘述文的方式描述小時候的故事、見聞,盡量「清楚交代」當時所見所聞,內容有甜蜜的、溫馨的、歡樂的、悲傷的,既有詩詞流傳千古的優點,也可以巨細彌遺的「清楚交代」當時的人、事、景、物,同時為了保留讀者們遐想的空間,文中決定不用任何插圖。

寫這些文章時,筆者像是得了神經病,時哭,時笑,不知道自己何時變得如此多愁善感?其實不是自己多愁善感,而是童年的回憶實在太精彩!俗話說:「人生就就像一齣戲」,筆者認為更像一齣齣單元劇組合而成,每一齣都有獨特之處,讓人看了回味無窮。寫本文集主要的目的是回憶過去,並將自己年幼時所見所聞記錄下來,讓兒女以及本站讀者們不必花一毛錢就可以回到半個世紀前,一窺戰後台彎南部鄉野居民的思想價值、生活習慣、語言文化、甚至當時的兩岸情勢等,值得細細品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