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娘家
母親的娘家在左鎮鄉內庄村的三角潭,外公姓王,有五個兄弟,田產很多,在當時算是旺族,甘蔗是最多的農作物,所以很有錢,常聽外婆說要去【會社仔】,指的就是在左鎮的【製糖株式會社】,也就是製糖公司辦事處。父親和母親是媒妁之緣,父親這一頭比較窮,所以外公家族兄弟最初有一點瞧不起父親這一頭﹙註﹚。外公的脾氣不太好,話也不多,所以我和他的互動不多,我入伍當兵幾年就中風過世了;外婆很溫柔,對我很好,所以小時候回娘家都說:「嘜去阿嬤叨!」因為距離不遠,從懂事起每次回娘家都是走路,延著菜寮溪上游河床走到一個地名叫【溪埔】的地方,再過去就是【十六元】﹙元讀ㄎㄛ﹚,就差不多快到了!所以不算太遠,大約半個小時。
母親有十七個堂兄弟,五個堂姊妹,排行老四,雖然已經分家,但仍延用大家族的排行稱呼,常聽到他們叫阿嬤【四姊仔】或【四姑仔】,但是筆者每一次隨母親回娘家就一個頭兩個大!阿姨只有四個還好,而且都已出嫁,但是舅舅有十七個,加上結婚有舅媽的,合起來有二、三十個。母親常教我:「阿 x!這是大舅!這是八金仔﹙八舅媽﹚! 這是這是十三舅仔!這是十七舅仔!這是…!」筆者小小的腦袋真是霧煞煞,一個頭兩個大!分不清哪一個是哪一個,到現在還會叫錯呢!
和其他初嫁娘一樣,年輕時的母親回娘家也都會在梳妝台前梳頭抹粉點胭脂一番,點胭脂和現代的女孩一樣,邊點邊輕咬嘴唇讓口紅均勻,打扮的很漂亮,然後提著袋子、撐著陽傘﹙油紙傘﹚背著我或叫我自己走路,印象中父親比較少陪同一起去,可能是金門當兵那段時間,有的話外婆會很高興問:「秋 x!你來睨!」非常親切!有時候會過夜,當時外公家已經有電燈、日光燈,三餐都有魚、肉吃,而我們家到小學三年級才有電燈,隔壁三伯公,也就是母親的三伯母﹙幫母親接生文道弟弟那一位﹚,她們家當時已經有叫「拉機油」的落地型收音機。筆者當時非常好奇,為什麼人可以躲在那麼小的地方唱歌仔戲?
母親有兩個弟弟,小弟就是啞巴舅舅,沒有結婚,大弟就是筆者的大舅,我讀初二時,他當隨車工在新化附近不慎從貨車上摔下來,送醫不治,從此家道中落,大舅媽當時還年輕,尚存一點姿色,耐不住寂寞改嫁老兵,留下三個年幼的孩子,也就是我的表弟( 兒女的表叔 )。外婆獨力扶養三個可憐的孫子長大,活到八十九歲過世,是她們妯娌中壽命最長的,但是在世時常向母親怨嘆自己為什麼那麼歹命!她曾經開過刀,四十幾歲時在甘蔗園工作,不小心跌下懸崖傷到脊椎,從此駝背。改嫁後的大舅媽在三個表叔都長大結婚後才假好心想回來認親,但是三個表弟對母親的感情都非常冷淡,所以台語有一句俗話說的好:「生的請一邊,養的功勞卡大天!」何況是自己的阿嬤。外婆過世後送台南殯儀館,出殯時筆者緊握著母親的手,兩人看著外婆的棺木前往火葬場,忍不住淚如雨下!火葬後的骨灰奉厝在安定鄉納骨塔,表弟們每年都會前往祭拜。
時間過得真快,一晃五十幾年,小時候常去的三角潭外婆家已經人事全非,隔壁有落地型收音機的三伯公三伯母都早已往生,當年金碧輝煌輝煌的紅瓦堂屋早已破敗。最早三角潭車站旁有一家雜貨店,母親都叫【水貢店仔】,賣一些雜貨、兒童零嘴、玩具和油、鹽等,外婆給我錢時我常跑去買玩具、零嘴,老闆阿婆很親切,她有一個智商不是很好的兒子叫【山豬仔】,和大舅一起去當兵服役,沒有結婚,小時候常看到他在廟會或神明生時幫忙做挑水、敲鑼等雜事,人很和善。小學六年級時有一天看到他在西埔吊橋邊的懸涯下面跳「童乩」,很多人圍觀,不久,一位穿黑衣的老先生走過去,用手在他後腦勺重重打了一下,筆者遠遠聽到:「啪!」一聲,接著又聽到:「沖三小?」之後看到他傻笑著離開,幾年前看到他還活著,不知道現在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