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南糖廠憶舊

每年秋冬之際【新南糖廠】開工期,對菜寮溪對面的西埔國小師生而言簡直是精神上的折磨,糖廠飄出來的香氣叫人整天流口水!我有兩位同學,一男一女,皮膚白皙,父親都是糖廠技師,男生姓黃來自彰化鹿港,女生姓湯來自南投國姓,和當時的卓校長一家﹙四個兒女﹚全都住在糖廠宿舍,生活非常優渥,我們連冬天也沒鞋子穿,他們幾乎每天都穿皮鞋,打扮的漂漂亮亮,在我們這一群窮孩子眼理他們簡直就是貴族,我沒有問過他們對糖香味的感受,是否想吃糖就可以吃糖? 

新南糖廠是目前台灣唯一一家黑糖廠,也是南化區唯一一家工廠﹙註﹚,根據確切參考資料,最初是由南化鄉士紳洪諓前鄉長於 1947 年 9 月行文台灣省參議會議長黃朝琴,請求允許設立小規模糖廠,並開始集資,每股 20 元,但是工廠籌劃時受到某些因素阻撓,選址一再延宕,最後在1949 年完工,但適逢國共內戰後通貨膨脹,舊臺幣換新臺幣﹙四萬換一元﹚時期,經營不順利,不到一年就資金週轉不靈,宣告破產遭法院拍賣,1952 年由新竹士紳楊良先生得標,因而取新竹的「新」和南化的「南」【新南】作為廠名。洪諓先生當時是一位很有名望的鄉紳,曾擔任過兩屆南化鄉長,和二伯父私交很好,筆者在西埔街上二伯家看過幾次,當時已經五、六十幾歲,個子不高,有點駝背,出門通常戴一頂紳士帽,遠遠看到二伯就叫:「萬ㄜ–!你……?」非常親切打招呼,鄉民都尊稱「洪諓伯仔」,聽二伯父說當時他自己也有投資入股,金額多少我忘了! 

拜新南糖廠之賜,小時候西埔街上熱鬧程度至少有現在的三倍,鐘錶店、碾米廠、冰果室、小吃店、有計分小姐的撞球店、木工家俱店、亞鉛桶店、竹器店、腳踏車店、中葯店、西藥房兩家、雜貨店三家、理髮店三家﹙父親曾經接手開過一家﹚、糕餅店兩家﹙岳父曾開過一家﹚、菜肉攤等一應俱全。街上也常有賣葯的戲班、甩採茶、電影放映等休閒活動,小學三年級時﹙1963年﹚轟動一時的電影【梁山伯與祝英台】就曾在國小下方廟前放映過,非常轟動,之後就常聽到大人們談論三伯、英台、四九等人物。生活機能比現在完整多了!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新南糖廠成立帶動地方經濟,種蔗的、採蔗的、運蔗的、製糖的都用到大量人力。 

 1970 年代後國際糖價下跌,製糖成本又節節上升,蔗農和糖廠都沒利潤,製糖工業漸漸被新興的紡織工業取代,新南糖廠後來甚至關閉一段時間,西埔街上熱鬧的景象也跟著沒落。年輕人口開始外出找工作,女孩去紡織廠,筆者這時也因為家裡窮去報考軍事學校。直到十幾年前在南化各界協助推動下,新南糖廠第三代才又搭著吃黑糖有益健康的復古風,以砂糖還原的方式製造黑糖、冰糖等產品,但是從前和製糖業息息相關的牛隻、牛車、工寮和美麗的蔗田姑娘已不復見,讓人不勝唏噓!

※ 註:南化地區甘蔗日據後期大多用小火車運送至灣裡糖廠﹙今善化﹚或玉井糖廠。二戰末期,南化至左鎮睦光段鐵道不明原因拆除﹙見火車一文﹚,光復初期農民又開始大量種植甘蔗,但是必須運送到北寮或左鎮睦光才有小火車,路途遙遠,因此當時的鄉長洪諓先生才會行文台灣省臨時議會,爭取設立小規模糖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