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娘
父親排行老四,唯一的弟弟 – 五叔於2023年2月24日因染冠狀病毒往生,享年八十有四。依防疫規定,大體必須於24小時內火化,親屬連見最後一面的機會都沒有,感傷之餘有感而發,遂寫下此文……
已故國寶歌星文夏先生有一首台語歌叫【十八姑娘】,歌詞是:「十八姑娘一蕊花 一蕊花––,面貌優美真迷人 真迷人––,紅紅的嘴唇可愛呀 可愛呀–– ……!」歌詞描述的很貼切!人類的成長過程不論古今、不分種族、不分男女,嬰幼兒時期都差不多,到了青春期也就是13到19歲﹙teenage﹚就各走各的。男生嗓音開始變低,台語叫「鴨母聲」,隱密處和嘴邊開始冒鬍子;女生也開始出現各種性特徵,身形轉而前凸後翹,皮膚圓潤、白皙,面容姣好,古代宮廷選秀女就是14歲到17歲,到了十八、九歲﹙大約高中轉大學時期﹚就算發育完成,這是女子一生當中最精華、最青春洋溢的時期,這時的女子只要輕抹粉脂就可美艷動人!在【蔗田男女】一文中筆者提到美麗的「蔗田姑娘」許多都是這個年齡,所以我說的「漂亮」是說真的!古代的女子大多20歲前就得出嫁,23歲就算是「老新娘」了!我祖母18歲嫁給祖父;母親20歲嫁給父親;岳母20歲嫁給岳父,隨著年代推移,結婚年齡越來越高,內人嫁給我已經是24歲了!但同年齡層中我們算是比較早的。近年來 35 歲以後結婚的「老新娘」比比皆是,難怪小時候看到的新娘好像都很漂亮!
1959年五叔結婚,當時祖父母都已過世,婚禮是由張家兄弟和親族長輩協助張羅,那是筆者這一生第一次看到新娘,也是唯一一次看到坐花轎的新娘,筆者大約四歲多,已經有一些模糊的記憶。首先五叔乘坐名為【兩腳轎仔】的轎子出發前往女方,用數個兩人扛的紅木盒 ( 台語叫「ㄒーㄚ」(siar) 帶鼻音 ) 裝的禮品,有【糖霜】﹙冰糖﹚、【冬瓜】﹙甜冬瓜條﹚、【豬平】﹙含頭尾的半邊豬﹚等等,加上絲、竹、嗩吶樂隊,魚貫前往左鎮鄉「睦光村」迎取新娘五嬸,熱鬧極了!回頭時五嬸乘坐四人扛的轎子,最近我問90歲的母親和91歲的三伯母才知道兩種轎子的名稱,她們也是乘4人抬的【烏四轎】來到張家。雖然是古代婚禮,五嬸已是穿白紗禮服而不是較早的紅色禮服,時年約十八歲,很漂亮!稍長,再看到的婚禮新娘不再坐花轎而是改乘俗稱「ハイヤ─」(音 hai yia ) 的出租汽車,絲竹、嗩吶樂隊也縮在小小且有專人照顧的盒子裡,筆者小小的腦袋曾好奇樂隊怎麼可能縮在那麼小的空間裡?後來才知道那東西叫【盤式錄音機】。
結婚前五叔住廚房邊加蓋的耳房,結婚時二伯將【二房】讓給五叔當新娘房,自己搬到西埔街上蓋一棟兩層樓住。我們當時住在【左五間】﹙面對主屋﹚,因此,小時候五嬸和我們住隔壁房一段時間。筆者小時候看到漂湸的女生就會低頭害羞,看到五嬸也一樣,五嬸剛嫁過來時才18歲,很漂亮,她常叫我「阿 ×」,也常喜歡和我們這些小姪子說話,我也很喜歡看到五嬸。記得有一次我們去家附近一個長滿芒草的山坡,﹙台語叫「山坪」﹚抓草蟬,她抓到很多,就裝入白色手套,準備拿回家炸來吃。後來有一段時間我們去【烏山寮仔】住,當時二伯在烏山包龍眼木燻木炭,五嬸剛嫁來不久也曾去和母親一起砍材和煮飯給工人們吃。後來五嬸懷孕生小堂弟「× 德」後,五叔和三伯兩家搬到新祖屋下方另建一排【五間起】的主屋住 (1960年),兩邊各加蓋耳房一間當廚房﹙見「生活與住屋」一文﹚。不久筆者進入小學就讀,也就比較少和五嬸互動了!只記得小學三年級﹙1963年﹚有一天傍晚,著名的邵氏電影【梁山伯與祝英台】在西埔國小舊大門下方的廟前廣場上映,之後就常聽到五嬸談「三伯英台」和「銀心四九」等角色。
那是二戰及國共內戰後窮困的年代,兩岸處於極度緊張狀態,父親剛從金門八二三砲戰戰場回來不久,我們還在穿開襠褲、吃蕃薯籤,點煤油燈的年代。喜宴的菜色雖然和現在不能比,但是和平日的蕃薯籤、破布子、鹹竹筍比起來已經非常豊盛了!為了怕客人吃不飽,當時宴席開始前一定先有幾桶牡蠣米粉湯和湯圓,讓來的賓客先吃個半飽再開宴,印象中的菜色有拼盤、封肉、燉雞、炒米粉、魚丸碗豆湯、芹菜貢丸湯、蛤蜊冬瓜、大蒜炒魷魚、花枝﹙烏賊﹚炒……,總有十來道菜吧?依現代人的眼光,那是再平凡不過的菜饒,但在當時都是平日難得吃到的美味。小孩子「肚量」小,加上猛灌汽水,其實吃不了多少就開始玩了!記得每次參加喜宴回來總是肚子撐的很難受,之後猛打嗝,接著就會拉幾天肚子。當時的人有一個習慣,喜宴後的剩菜集中起來叫【菜尾仔】,宴後要挑去分給鄰居、親友,在當時那是人間美味呢!可以吃好幾天,但是以現代的眼光而言,其實不太衛生,是否和上述的拉肚子有關不得而知。
當時的人大多在年底結婚,過年時有一種習俗叫【看新娘】,也就是哪家有人新婚,過農曆年當天,附近的鄰居、親友就會相階去看新娘。五嬸時的【看新娘】我沒有印象,但是後來的【看新娘】倒是看過幾次!大年初一一大早,親友、鄰居大人小孩一到,新娘就會妝扮體面,穿紅色系衣服,端出茶水、糖果來招待客人。等新娘進入房間,親友鄰居開始品頭論足,例如:「新娘正水呢!」或「新娘正有笑神!」意思是新娘面帶微笑很親切。
1962年五叔奉召入伍,記得一天早上,五叔披著「為國爭光」的紅色彩帶,在鞭炮聲中被公所的人帶走,送往官田的新兵訓練中心,結訓後調赴金門前線。印象中,有一天五叔放假回家穿著軍服抱著「× 德」堂弟,應該是新訓中心結訓調赴金門以前,當時的阿兵哥放假出門規定要穿軍服。我小時候常看到穿軍服放假的親人長輩,有穿綠色陸軍服的,也有穿白色海軍服的。過了多久忘了!應該有幾個月或一年吧?有一天清晨,二伯匆匆回到新祖屋,一進入大廳就先燒香拜拜,接著我隱約聽到:「…今嘛到叨位?哪是到高雄就允三個享杯!哪是到……!」在【童年往事回憶文集】→【電報】一文中有詳細描述原由和過程,請讀者自行參考。
讀者們如果哪一天在鄉下看到臉包袱巾,頭帶斗笠,身形佝僂的老農婦,不要以為她們天生就是長這樣的,她們剛出嫁時有很多是美女呢!有一句台俗叫:「查某人生一個子落九枝花!」意思是女子懷孕生子之後,漂亮的面容、體態會迅速崩跌,尤其是鄉下農婦,結婚時的光鮮亮麗只是暫時的,婚後不久就要跟著夫家公婆一起下田幹農活,養豬種菜、洗衣煮飯等辛苦工作,加上懷孕生子之後……,現在回想起來,古代的婦女尤其是農家婦女真是命苦!在【傳統文化】→【生活與住屋】一文中,圖21最左邊抱著女兒的就是五嬸,時年約30歲,已生有一兒三女,照片中看起來已經有些發福,這也可能是她後來早逝的跡象,60歲左右就因為糖尿病引發心臟病離世。當時五叔已經因摘龍眼從樹上摔下來多年 ( 1994年夏),傷到頸椎而行動不便。印象中五叔是一個非常勤勞刻苦的人,幹農活、種香蕉、摘龍眼,也喜歡拿著歌譜唱當時文夏、洪一峰、方瑞娥等人唱的流行歌曲。
結婚前五叔曾遠赴高雄大崗山【超峰寺】修行一段時間,後來因為神明﹙樹王公﹚附身,常會無緣無故起乩,可能因此當兵時在金門被部隊當成精神病,才會後送回台治療,他的連長曾親自到西埔二伯家作家庭訪問。我讀小學時也常看到五叔無緣無故在傍晚起乩,之後父親和三伯還有大堂兄扶他趴在祖屋客廳神壇前的供桌,並問一些聽不懂的「天語」,後來才知道祖先從大陸帶來的兩尊神明【媽祖】和【觀音佛祖】幽禁在張姓同族的祖屋客廳,長輩親族才決定將兩尊幽禁將近二十年的神明送去整修「粉面」,並重新開光點眼,另請佛具店彫刻一尊【樹王公】。1965年張家家廟 – 【三聖宮】成立,三尊神明就奉祀在五叔在舊祖屋原地上新建的【五間起】主屋客廳,﹙見「傳統文化」→「宗教活動」一文﹚。
五叔是非常虔誠的道教信徒,連架設一支電視天線都要鄭茭﹙撥杯﹚請示神明,但是這麼虔誠的人並沒有受到神明多少眷顧,反而是大小災難纏身,聽母親說五叔讀小學前還在吃奶,到了15 歲就父母雙亡﹙我的祖父母﹚,由兄長照顧,50多歲摘龍眼從樹上摔下來,傷到頸椎,造成行動不便;五嬸為了照顧行動不便的五叔也於20年前因糖尿病早逝;之後在老家獨自生活一段時間,獨子「× 德」假日會回來照顧,三個女兒也偶爾回來探視,但是時間久了行動越來越不便,12年前堂弟決定將他送到療養院,多年前我曾前往探視,當時還能自理。聽堂弟說去年常因尿道感染送醫院,最後一次就是感染冠狀病毒而回天乏術,讓人不勝唏噓!也算是一種解脫吧!
如前所述,五叔對神明總是那麼虔誠,但是並沒有受到自家神明多少眷顧,反而是災難不斷,我常聽老人家說,乩童總是拿著神器站在最前線對抗妖魔鬼怪,保護信眾和一家大小,自身卻是傷痕累累。在張姓同族中也有一位當過乩童,我們叫他 「萬春叔」,年紀輕輕39歲就因鐵牛車翻車而喪命﹙註﹚,留下 6 個兒女。是否和上述有關?沒人能說得準!但願五叔在天之靈得以真正地解脫,和五嬸一同雲遊天界,僅以此文悼念五叔。
※ 註:「萬春叔」年記比五叔大,服役時當海軍,他是前述筆者小時候看過放假時穿白色海軍服的親族長輩之一。在【創意寫作】→【打開百年前的時間膠囊】一文中,筆者提到「噍吧哖事件」張姓同族共有七位受難者,他就是表列「張徒 」的孫子﹙實際的名字是「張圖」﹚,原因請參考原文【打開百年前的時間膠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