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的河

「我家門前有小河,後面有山坡…!」這是小學時聽過再熟悉不過的一首歌。我家後面的確有山坡,門前也有一條河,菜寮溪上游,筆者稱她【母親的河】,小時候生活全靠她,煮飯、洗衣、洗澡、養豬、種菜、餵牛羊…全依賴她,孩子們更常依偎在她的懷抱,游泳、釣魚、摸蝦、玩泥巴。記得很小時候有一次光著屁股偷偷跑到河裡玩水,被堂姊「告密」,母親拿著細竹枝追來,幸好溜得快,沒有吃到「竹仔枝炒肉絲」!

河岸邊水底下有一種黏土台語叫【白仙格土】,正式學名叫【白堊土】,那是「青灰岩」長期泡水後軟化的黏土,顏色接近深藍色,很像現在小朋友玩的黏土,放牛的人常將這種泥巴抹在水牛全身,以防蚊蟲虰咬。【白仙格土】也是玩泥塑的好材料,可以捏成人和牛、豬等各種動物,或玩「家家酒」,做成鍋、灶、碗、盤等形狀。也可以玩一種台語叫【補鼎】的遊戲,【鼎】就是炒菜鍋,通常是兩人一起玩,將一塊泥土做成碗狀,碗口向下用力往石頭上摔,發出「ㄅㄛ!」的爆破聲,黏土碗上面會破一個爆開的洞,對手要負責用自己的黏土將破洞補起來,因此是破洞越大嬴越多黏土,之後換對手摔,一來一往很有趣哩!

小時候河面很寬,當時山林開發很少,因此河川淤積情況輕微,河床滿是石頭和細石,秋冬之際常有工程車進來採沙石,不像現在淤積嚴重,長滿了芒草。筆者讀小學五、六年級時還曾做過採沙石賺外快的工作,用小鐵耙將河床上的細石扒散,再用雙手扒入畚箕,裝滿後端去倒,每一擔 6 毛錢,大人力量大用挑的,筆者個子小用端的,端兩次算一擔,常做到手指破皮!石頭河床的特點是魚蝦很多,隨便翻開一塊石頭就以看到魚或蝦,但是就苦了這雙腳,因為沒有鞋子穿,上學或放牛時打赤腳,腳指頭常因此踢到石頭,踢到瞬間痛得眼淚都快流出來!指甲縫開始流血,休息一下仍繼續工作或走路,一兩週後指甲就會脫落,再過一段時間就會長出新的變形指甲,10支腳指甲只有 1支完整,其餘 9支在不同時期和不同情況下受傷,踢到石頭當下只感覺痛,沒有怨言,現在回想起來心裡反而一陣酸楚呢!誰叫我生長在戰後窮困的年代?沒鞋子穿!

【母親的河】哺育我長大,也帶給我童年的歡樂,留下很多美好的回憶;但是也曾讓我受傷,留下累累傷痕,但我完全不能怪妳,那是我自己不小心造成的。近年來山林開發嚴重,石頭河床已不復見,泥土和菅芒這兩個惡霸佔據河床,使得原本寬廣的石頭河床變成一條細水溝,颱風一來河水宣洩不及,已經造成兩次損失慘重的水患,【母親的河】正在暗自哭泣!是否還能恢復昔日的美麗,讓我再次依偎在妳的懷抱裡? 寫完本文不久,政府已經開始河川整治工程,雖然不曾再發生水患,但是原有滿是石頭的河道很難再恢復如往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