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山記憶

筆者出生的年代因為交通不便,去哪裡都靠兩條腿,因此當時的人很流行住【寮仔】這種臨時工寮,農忙期人畜可以不必每天奔波於田、厝之間,平日還可以放一些農具。搭【寮仔】用的材料 竹子、茅草等材料隨處可得,搭一間工寮並不是難事,甚至搬家也很方便,將屋頂、牆壁打掉只剩竹框架,竹框架分解成數片,兩個人就可以分匹扛著走,到了新址定位後重新組合,編牆壁,蓋屋頂就成了! 妻和我是小學同班同學, 她讀小學時住過很長一段時間的【大埤寮仔】,就是從一個叫【老公仔潭】的地方搬去的,岳父和岳母正是扛竹框架搬家的人,可見當時的人真是刻苦又耐勞!

筆者小時候也曾經住過兩處【寮仔】,一處是【大坳寮仔】﹙見「春耕」一文﹚,另一處就是【烏山寮仔】,住【烏山寮仔】的原因是當時二伯父在烏山買木材【燻木炭】,木炭是當時城市裡人最普遍的燃料之一,聽大伯父說軍方也曾向我們買過,可見頗具規模。大家庭後來家境因此稍微改善,也買了一些地,包括現在「湖底」的龍眼果園,甚至為了運木炭和人合夥買了一部日製大卡車呢!司機姓莊,人很胖但很和善,我們都叫他【基福伯仔】,他兒子名叫莊永和,是筆者小學同學,卻是全班最瘦小的,真是怪哉! 大貨車因為維修不易,費用又高,後來賣掉,還是牛車最實用。

大伯父當時就是在烏山駛牛車運木材,父親、三伯、五叔和幾個顧工負責伐木、入窯、出窯等工作。木材大部份是龍眼樹和相思樹,聽大伯父說,龍眼樹燻的木炭質料最好,最受歡迎,但是很重,完全靠人力一棵一棵鋸倒,鋸成小段用人力扛到路邊,再用牛車運到木炭窯;當時大約 25歲的母親和剛嫁過來的五嬸和一位大堂姊則在工寮做煮飯洗衣等雜事,當時祖父、母都已過世,父親五個兄弟凡事分工合作的精神,常為外人稱讚。

住【烏山寮仔】,大約在民國 48 年間﹙1959年﹚,當時筆者大約五歲,對那一段山林中的歲月已經有相當多的記憶。工寮後面有一戶人家,主人叫【灶伯仔】,兒孫共五人,來自高雄,受顧看管一位地主名叫「楊仔」的山林,【烏山寮仔】聽說也是二伯父向「楊仔」借住的。住寮仔期間筆者常去【灶伯仔】家和他的孫子玩,有一天,【灶伯仔】拿一塊水果給我吃,外形很像奇異果,果肉吃起來砂砂的,甜度很高,我第一次吃到那麼好吃的水果,同時它的名字也很特別,叫【查某李仔】,因此小小的腦袋記憶非常「強烈」!此後一直到二十多歲才在三伯母家再吃過一次,而且一眼就認出那叫【查某李仔】。

最近為了寫這篇文章查網路才知道它叫【人心果】,是一種常綠喬木,原產地墨西哥和中美洲,西班牙殖民時期引進亞洲的印度、印尼、菲律賓,1920年日本人自印尼引進台灣,日文【サポディラ】,西班牙文是【Sapodilla】﹙西班牙文的「ll」發 i 音﹚,唸起來像【沙波迪亞】,難怪台灣人會叫【查某李仔】。【查某李仔】的樹皮割破會流出白色的乳汁,是做口香糖很好的原料。參考資料來源 Wikipedia

另一種東西就是俗稱【五叔公】的【攀樹蜥蜴】,蜥蜴為什麼會叫【五叔公】筆者也覺得奇怪!可能和台語土話叫【五逗公仔】或【五國公仔】有關,小時候烏山的龍眼果園很多,外型醜陋,很會爬樹,最大特徵就是牠會攀在樹幹上做伏地挺身,筆者小時候對牠又怕又好奇!常瞪著大眼邊叫邊看牠爬上龍眼樹。

小時候住【烏山寮仔】時常隨母親去山林裡砍龍眼樹枝回來當柴火,木炭窯有幾支出氣管會冒出一股帶「膠油」味的煙,和燒柴煮飯的煙味道不同,兩種味道筆者至今還記憶猶新!天氣好時常站在山邊居高臨下眺望遠處山下的村莊,那風景真是漂亮,心裡一直很嚮往,小小的心靈常想像那到底是什麼地方? 但每一次和母親走路下山,一路回到西埔老家,什麼也沒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