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車(二)

牛車有兩輪、四輪、純木輪、鐵包木輪和橡膠輪之分,材質通常是櫸木﹙台語叫雞油仔,常用來做樓梯扶手﹚。大伯的牛車是四輪、鐵包木輪,以後父親和三伯父合夥運甘蔗時也是這種「車款」,原因是鐵包木輪最適合山區路況。牛車構造不是很複雜,主要結構有車身、車輪、車轅【車坪】、【轉台】﹙也叫車心﹚。【車轅】就是最後面那隻牛 –【內腹】台音「內北」兩旁的橫木,車轅前面有一個Ω形的【牛軛】﹙台語叫【牛擔】﹚,車轅靠近前輪附近和前輪一體有幾跟橫木相連地方叫作【車坪】,「駛牛車」時人就是站在【車坪】上,或坐在車床上,但兩腳還是放在【車坪】上,轉彎時就靠車坪後面的【轉台】轉動。車床的側邊通常會吊著一罐一加侖的油漆桶,裡面裝的是精煉的柏油,目的是用來潤滑【輪軸】和【轉台】用的,車輪有時候一兩天就要拆下來抹上柏油。此外也常吊一個竹筒作的水桶,牛太熱時要澆水散熱。

在【蔗田男女】一文中筆者曾經介紹三頭牛的名稱,最前面一頭叫【頭抽】,中間一頭叫【中肚】,最後一頭叫【內腹】,音「內北」。連接【頭抽】和【中肚】這兩條牛的裝備台語叫【腳車】,那是由一個【牛擔】和兩條粗麻繩和鐵鉤組合而成的,【牛擔】有木質和竹子兩種。因此,三頭牛就要兩付【腳車】,所以是很重要的牛車隨車裝備。如果載重時三頭牛全掛上,回程時空車就少掛一頭牛,多的牛怎麼辦?就繫在牛車後面,跟著牛車走。

筆者小時候曾經坐過牛車,初次坐牛車感覺很新鮮,但是坐幾次後你就會發現不是那麼好玩!慢吞吞的!搖搖晃晃的!由於是包鐵皮輪子,也沒有緩衝器,經過坑洞時屁股跌在硬梆梆的木床上疼死了! 【駛牛車】的裝扮通常是這樣的:頭戴斗笠,一條黑色圍兜綁在腰間,腳穿一種叫【踏必仔】﹙註﹚的鞋子,小腿上紮名叫【 kia-han 仔】的黑色綁腿﹙註﹚,手拿一支藤條,邊走邊吆喝:「去!…嘿!…喝!…!」,停車時:「嗷–!…嗷–!」。空車時人可以坐在前面,腳踏在【車坪】上,載重時人通常要跟著走路,不僅人辛苦,牛也很可憐,「氣喘如牛」你們聽說過吧?

※【踏必仔】應是來自日文「たびりら」或「たび」音 ta-bi-li-la,日文漢字「地下足袋」,當時是一種非常流行的膠底布鞋,有深藍色或黑色,最大特徵是鞋頭部份大姆指和其他四指之間有分叉,大姆指獨立,其他四指一體,很輕便,是當時牛販子或駛牛車的男人最常穿的鞋子。    

※ 小時候聽過【 kya-han 仔 】這個名字,也穿過,知道那是方便穿、脫的綁腿,上面有一排扁金屬扣,但不知道那東西名稱也是日語【腳絆】,假名【きゃはん】音 kya-han,當時無論男女出門工作常會紥這種日式綁腿,目的是將褲管包住,以防褲管鉤到異物並防昆蟲或蛇咬,但是通常只有男人才穿【踏必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