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踏車
腳踏車台語有很多名稱,【鐵馬】、【動輪車】、【孔明車】、【自轉車】,只有【自轉車】是日語,但是從小我們都叫【腳踏車】,算是少數名稱不受日本文化影響的產品。
筆者出生的年代有一部腳踏車算是很拉風的事,更早以前的人去左鎮?走路!去南化?走路!去內門紫竹寺拜拜?走路!我聽岳母說,她年輕十幾歲時曾經一大早和她嫂子從玉井鄉望明走路到善化戲院看歌仔戲,看完歌仔戲再走路回來,回到家已經深夜了,聽了真是覺得不可思議!當時的人凡事都靠兩條腿,筆者讀小學時就曾從西埔國小走路到左鎮戲院看黑白電影 - 「日俄戰爭」,之後又走回西埔國小。
以後父親就有腳踏車,不過腳踏車是父親的生財工具,母親又不會騎腳踏車,筆者還是左鎮、南化走過無數次呢!當時的腳踏車要掛車牌,還要繳牌照稅哩!腳踏車後面有一個很大的鐵製座位叫【後載】,可以載人也可以載貨,連豬都可以載,所以叫【武車】。前叉和座椅間有一支橫桿叫【虎骨】,可以放一個籐製的兒童座椅,也就是那一根橫桿的關係,上車得左腳蹬腳踏板,右腳抬高,邊滑邊跨坐上去,那個動作很像「公狗撒尿」的姿勢,對小姐們而言這種「上車」方式似乎不太雅觀!
後來就出現一種沒有橫桿的車叫【文車】,【文車】就比較秀氣,姑娘們無論穿長褲或窄裙,只要腰一扭、屁股一翹就可以坐上車,動作文雅多了!當時的車不管【文車】或【武車】,前方都有一個車燈,後輪邊有一個小型發電機,夜晚騎車只要將發電機一扳,發電機轉輪就會靠上後輪胎磨擦旋轉而發電,點亮車燈,騎越快越亮,越慢越暗,停車也就熄燈了!
筆者小學四年級時開始學騎車,就是父親那一台又笨又重的【武車】,當時老家和西埔街之間還沒有橋,所以父親的腳踏車都寄放在西埔街二伯父家,假日就偷偷推到西埔國小操場練習,四年級的身高比車高不了多少,想學「公狗撒尿」上車方式不太可能!因此就有台語叫【鑽狗縫】的騎車方式,就是右手抱著座椅,右腳從橫桿下穿過,踏著右邊【腳踏板】;左手抓車把,左腳邊蹬邊走,如果騎穩了左腳就可以踏上【腳踏板】。筆者兩天就學會了,並且「冒險」坐上車,從學校後門順著坡路騎下西埔街,正得意時剛好一部興南客運車駛過來,一緊張手把抓不穩就摔個狗吃屎,一旁的伯母問道:「阿化!有安娜沒?」筆者:「唉呦!唉呦!沒啦!」的爬起來,以後再也不敢了!
小學六年級我們家養豬,飼料公司為了促銷舉辦摸彩活動,摸中了一台腳踏車,筆者迫不及待地去西埔街上領,因為當時還沒有橋,一個人延著石頭河床推回來,結果這部車讓筆者摔的更慘!老家當時沒有多少平地可以騎車,最長的路不到一百公尺,有一天,筆者邊騎車邊吹口琴,還兩手放開「耍帥」,結果到了三伯母家盡頭剎車不及,連人帶車一頭裁進坡崁下的牛糞堆裡,還好有牛糞的緩衝,只有腳踏車前叉歪掉,人沒有受傷。母親知道後罵:「昇天!」 ﹙天–音直唸﹚﹙母親常罵這句話﹚。「昇天」是什麼意思你們知道嗎?就是調皮、好動、莽撞、不怕危險!通常是大人罵小孩的一句口頭禪,例如小孩子爬樹不怕摔下來也可以說:「這個恁仔足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