蕃薯籤、鹹竹筍、破布子
老家祖屋大約是民國四十五年﹙1956年﹚父親入伍當兵時蓋的,混合磚、瓦、竹、木結構,在戰後物資缺乏的年代算是比較好的,筆者當時大約三歲,所以有一些模糊、片段的記憶,還記得木工刨杉木發出的聲音和香味、上梁時放鞭炮、完工後安裝神桌,和當時筆者在工地大便挨罵的事。完工後的新房,大伯住現在右邊大房,二伯住左邊二房,三伯住現右邊「五間」﹙邊間﹚,我們住左邊「五間」﹙註﹚,五叔當時還沒結婚,住在右護龍加蓋的邊間﹙耳房﹚,台語俗稱 ya-ba﹙註﹚,所以小時候是個十足的大家庭,當時堂兄弟姊妹就有十多個。
現在的大廳就是飯廳,拜拜時當供桌的四方桌就是飯桌,飯桌四面擺著俗稱「椅寮」的長凳子,這是當時大部份家庭的擺設。由於四方供桌很高,和四、五歲的孩子一樣高,吃飯時必須站在「椅寮」上,趴到飯桌上才能挾到菜。筆者還記得,大我一歲的堂哥因為挾菜時趴太遠,不小心將「椅寮」蹬倒,上半身趴吊在飯桌上,兩腳懸空上下不得而大哭,偶爾回想起來覺得很好笑呢,也覺得現在的孩子太幸福了!
吃飽飯是當時人們最大的問題,因為人口眾多所以吃大鍋飯,通常是小孩先吃,飯是半蕃薯籤半米飯,配菜只有俗稱「豆醬仔」的【鹹竹筍】、俗稱「樹子仔」的【破布子】和俗稱「魚脯仔」的【鹹魚脯】,外加一盆用關廟麵煮成的湯麵,湯麵一端上桌三兩下就被堂哥、堂姊們「撈」光了,只剩麵湯,沒吃到麵的只好吃飯泡麵湯,最後湯也搶光了,沒吃飽怎麼辦?我學到一位堂姊的方法,將碗裡的飯用筷子快速扒進嘴裡﹙嘴巴鼓鼓的﹚,留下麵湯捨不得喝,趕緊再去添飯到碗裡,如此可以再吃一碗,稍慢一點連飯也沒了!筆者現在想起從前的生活慘況還會情不自禁流下眼淚呢!到了大約五歲時,五叔結婚後分家﹙1960年﹚,這種慘況才改善。我想那是戰後窮困的年代,大部份的人都是這樣過日子,所以當時並不會覺得苦。
分家後的日子稍有改善,比較少吃到蕃薯籤,但是三餐還是離不開「豆醬仔」、「樹子仔」、「漁脯仔」這三樣是當時最流行的家常菜,另加一盆關廟湯麵,( 湯麵不是直接吃而是用來配飯的 )。豬肉只有拜拜過年過節才有得吃,因為沒有冰箱,拜拜後的豬肉都用鹽巴醃成鹹豬肉保存,做飯時將鹹豬肉切成指頭大小加醬油、蔥、蒜下去炒,很下飯呢!母親規定一塊肉要配一碗飯,所以是吃一口飯只能咬一小口豬肉。另外母親也常將鹹豬肉剁碎再用蔥頭、鹽巴、醬油下去炒,炒過的肉燥台語叫【油鹽】,又香又油又鹹,拌飯非常好吃!傍晚時分母親忙著餵豬、煮飯,常叫我用【油鹽】攪飯餵弟弟。
餵弟弟?一歲左右就夭折的大弟 - 文道,二弟和三弟我也曾經餵過。餵弟弟是筆者最喜歡的差事,因為可以邊餵邊偷吃!傳統上當時的人餵嬰兒都是這樣的,用小湯匙,先扒一口飯進自己嘴裡混合【油鹽】在嘴裡咀嚼咬碎,再吐出來餵弟弟,不要笑!當時的人都是這樣餵小孩的,現在想起來的確不衛生, 可見許多傳統都是無知的、錯誤的! 咀嚼時我會趁母親沒看到時忍不住「偷偷」吞下一點,剩下的再吐出來餵弟弟,因為實在是太餓了!【油鹽】又正是當時最下飯的美味。
註:閔南式住家主建築叫【厝身】或【大厝】,最簡單的有「三間起」,大部份是「五間起」,「五間起」兩邊的房間就叫【五間】,【五間】邊再增建的耳房台語就叫「ya-ba」 。【大厝】兩側向前延伸成ㄇ字形的叫【護龍】台語叫【伸手仔】,通常是廚房、客房所在,【伸手仔】再向外延伸增建的耳房也叫「ya-ba」,通常作為庫房或簡單臥房。五叔結焝前就住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