蟋蟀

蟋蟀有兩種,一種台語叫【蟋舒仔】的【黑蟋蟀】,就是民間鬥蟋蟀常見那種,叫聲「唏!…唏!…唏!」;另一種就是土黃色【蟋蟀】,外型比較大,台語叫【肚伯仔】或【肚猴】,我們小時候卻是叫【肚妹仔】﹙妹- 音直唸﹚,秋天傍晚時分就會出現在田邊、屋後,叫聲柔美悅耳,不似蟬叫聲聒噪,因此有人形容【蟋蟀】是「秋天的提琴手」或是「屋外的提琴手」,因為秋天正是牠們求偶的季節。記得小時候看大人春耕翻土時,看到的【肚妹仔】都是小小的,還不會叫,很盼望秋天趕快來到,可以「灌肚妹仔」。

灌蟋蟀的工貝很簡單,一個水桶,一個茶壺,一個水瓢就行了!到河裡挑水,將水裝進茶壺,因為蟋蟀穴的洞口很小,大約只有一個十元硬幣大小,茶壺的嘴可以「瞄準」洞口而不會浪費水。至於是不是有蟋蟀在裡面要看洞口的覆土,因為蟋蟀晚上會出來覓食或求偶,回洞後會重新將洞口用土封起來,只要洞口蓋滿濕濕的覆土準是有蟋蟀在裡面,覆土撥開看到洞口後就可以開始「作業」了!有些「憋功」較差的,幾秒鐘就憋不住冒出頭來而「手到擒來」;有些則很「皮」!水都快灌完了還是不肯出來「投降」;有時候可以「一洞雙蟋」;但也曾遇到「狡蟋雙窟」的,這邊洞口灌水,牠從另一洞口逃走而「槓龜」呢!

【蟋蟀】很喜歡吃蕃薯的葉子,因此蕃薯田最多,也算是一種害蟲。小時候【灌蟋蟀】不純粹是好玩,主要還是想「加菜」打牙祭,因為蟋蟀油炸加鹽巴「鹽酥」後,那真是人間美味!比你們愛吃的鹽酥雞好吃多了!小時候常拿來配飯吃,很下飯哩!以前曾看到電視介紹山產料理店有【炸蟋蟀】這份菜單,還滿貴的呢!可見「鹽酥炸蟋蟀」好吃不只是筆者說的。

幾年前秋天夜晚去公園散步也聽到蟋蟀鳴,但是那聲音怎麼聽都不如小時候聽到的蟋蟀聲響亮,因此感嘆而作了一首打油詩:

秋颱過後風雨停,孟秋暗夜公園行;

忽聞遠處提琴聲,原是籬下蟋蟀鳴;

傾身掩耳細細聽,疑似林間初啼鶯;

蟋聲羞澀羽無力,猶似初戀少女情。

民國九十九年九月四日﹙農曆七月二十六日﹚

近年秋日偶爾回鄉,傍晚回程時在山區公路旁總會聽到熟悉的蟋蟀鳴,還是那麼響亮,可能和山區食物充份營養足夠,難怪家鄉的「秋天提琴手」表演特別賣力、悅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