蟬
【蟬】台語叫【嫺娜】﹙音直唸﹚,也有人叫【唵蜅蠐】,澎湖、金門、廈門也有類似叫法,應是來自閩南,是夏季大自然交響樂團的重要成員之一,少了牠們就像樂團少了幾個重要的樂手,熱鬧氣氛將會相形失色。蟬也是筆者童年記憶的一部份,因此特撰此文以訴懷舊情懷。
小時候曾聽母親唸過一首童謠:「唵蜅蠐,嚎累累,嚎嘜代?嚎嘜嫁樹尾,樹尾鳥仔吃,嫁西瓜,西瓜大粒摸來刣,嫁秀才,秀才嘜落府,嫁老鼠……。」翻成中文就是:「唵蜅蠐,哭不停,哭什麼?哭要嫁樹蟲,樹蟲鳥兒吃,嫁西瓜,西瓜大粒捧來切,嫁秀才,秀才要下府城,嫁老鼠……。」文中提到「秀才要下府城」,可見清代就已經有這首童謠。
小時候最常見的蟬有四種,【草蟬】、【薄翅蟬】、【熊蟬】、【騷蟬】,四種蟬出現的時間並不相同,就像是輪流演奏的樂手,讓整個夏季熱鬧滾滾!請參考嘎嘎昆蟲網 http://gaga.biodiv.tw/new23/cp03_80.htm
最先「出場」的是【草蟬】,出現的時間大約在端午節前,是筆者見過最小型的蟬,身長大約1、2公分,背部略呈拱狀,叫聲:「急急急!急………急!急!急………。」有綠色的、黑色的、橘紅色的等,翅膀透明,很漂亮。兩支前腳像縮短的螳螂腳,用手指靠近時會邊「急」邊走近甚至爬上手指,很有趣!是最不怕生的蟬。小時候放牛時,在路邊菅芒或野草葉子上常看到,到處都在「急!」熱鬧極了!
接著「出場」的蟬是【薄翅蟬】,大約在端午節和六、七月龍眼盛產期前,常見於龍眼樹、荔枝樹、蓮霧樹上,同樣有綠色、橘紅色、或混合色,是筆者見過最漂亮的蟬,身長含翅膀大約2、3公分,體型比【草蟬】大,叫聲大約是「急」和「節」的中間音,又響又吵!蟬的聽覺如何不得而知,但如果仔細聽,會發現當一隻開始叫其它的也會跟著開始「合唱」,響遍整片山林或果園,熱鬧非凡!要停大家也一起停,好像有人指揮哩!筆者在北部當兵沒有看過這種蟬,因此夏季每逢放假回南部,就急忙想去果園尋找牠們的蹤跡。
另外有一種蟬叫【高砂熊蟬】,外型比【薄翅蟬】大,約4、5公分,黑色的外觀,談不上漂亮,但是叫聲很特別:「夏!……夏!…夏!‥夏!夏!‥夏!…夏!……夏!」節奏會時快時慢的變化,而且都是集體同步大合唱,所以聲音特別響,小時候在山裡放牛時,就常聽到遠處的山林裡傳來「夏夏夏!」的蟬叫聲,很像一種樂隊手搖節拍器的聲音,常見於相思樹林、柚木林或一些比較高大的樹上,出現的期間大約在7、8月。
還有一種蟬叫【台灣騷蟬】,外型比熊蟬小,大約 3、4 公分,出現比較晚,大約7、8 月。叫聲「咉.咉..咉…咉……,叫聲有快慢節奏,通常是獨奏。
蟬只有公蟬會叫,是一種求偶的叫聲,接著牠的下一代要經過三到十七年不等的漫長成長期,到了成蟲期只剩二至四週的生命,短暫的生命週期卻帶給人們無窮的樂趣和遐思,真是造物的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