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襠褲的聯想
什麼是【開襠褲】?讀者們可能連看都沒看過!【襠】就是褲底兩隻腳分叉的地方。以前讀初中時男生流行穿一種【吊襠褲】,顧名思意就是褲底吊的高高的,褲頭短短的,皮帶不紮在腰際而是紮在屁股上,趕流行的男生穿起來打從心裡覺得舒服!認為可以吸引女生注意,老師卻視之如猛虎,怎麼看都不順眼!有些老師還拿尺量,低於標準值的「勒令」改進,否則記過處分!好了!現在時代相反,男生不穿【吊襠褲】,女生倒穿起【低腰褲】來了!【低腰褲】和【吊襠褲】其實是一樣的,只是名稱不同,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褲頭低的不能再低,蹲下去連三角褲或股溝都露出來見人,認為可以吸引男生注意,真是此一時也彼一時也!還好,後來有人發明「穿裙子也穿褲子」的穿法,裙子在外,蓋過褲頭順便蓋住重要部位,真是聰明的穿法!
不過筆者小時候是個乖寶寶,不穿【吊襠褲】而是穿【開襠褲】﹙四歲以前﹚,那也是趕流行,只不過那是大人的意思,我們小孩子只能「聽命行事」非穿不可!【開襠褲】顧名思意就是褲底空空的,前面可以看到「小鳥」後面可以看到屁股,那可不是為了吸引誰的注意,而是純然為了「方便」!要小便?站著就可以小便!想大便?蹲著就可以大便!「解決」後就可以繼續玩耍,完全不需要叫爹娘,大人省事,小孩子也隨時可以「方便」,真是兩全齊美!穿【開襠褲】還有一個好處就是通風良好,沒有散熱的問題,整天「涼舒舒」的!
說到大小便這個民生問題筆者就想到從前的廁所,以前的廁所叫【屎學仔】,為什麼叫【屎學仔】呢?因為那是「放屎」專用的地方,「放尿」另有地方,稍後再解釋。小時候的【屎學仔】一定蓋在豬圈附近 (圈音–ㄐㄩㄢˋ),豬圈後面有一個堆肥池,茅坑直通堆肥池,因為那正是最好的有機肥料,一點都不能浪費呢!我們家的【屎學仔】算是比較「先進」,茅坑下面有一個斜坡,大便會「滑入」堆肥池。有些聽說是直通的,堆肥池如果是乾的還好,如果是濕的那就麻煩大了!大便會直接掉入堆肥池,「噗通!」一聲濺起「屎花」,你得快速「閃開」,否則屁股會收到「反饋」的「屎花」!
當時沒有衛生紙,【屎學仔】裡都放著一種代替品叫【屎杯】,小時候有一句俗語:「雨神舞屎杯!」意思是蒼蠅繞著【屎杯】飛舞的樣子,形容一個人打拳練功夫花拳繡腿不扎實的樣子,「雨神」就是蒼蠅的台語,【屎杯】其實就是植物的薄片,菅芒的桿、苧麻的桿剖半或是竹子剖成一支一支的薄片,大約半尺長,放在盒子或罐子裡以方便取用,目的就是將殘餘的大便從肛門上「刮」下來,就像刮鬍子一樣將鬍子和鬍泡「刮」下來,刮完就丟入茅坑,和大便一起腐爛變成堆肥,完全沒有環保問題,也不浪費衛生紙,真是「完美」至極!
「放尿」對男生而言比較方便,隨時「掏」出來就可以解決,對女生而言就比較麻煩!尤其是夜晚,因為廁所就在幾十公尺遠的豬圈旁,當時也沒有電燈,如果上一次廁所點一次煤油燈太麻煩了!因此聰明的先民流傳下來一種台語叫【尿管】台音 zer-gon 的東西﹙見傳統文化→【生活與住屋】一文﹚。【尿管】的作用相當於中國大陸的【夜壺】,或是台語的【尿桶】zer-tan,以前筆者在北部當兵時聽過一句俗話:「嘜生牽拖厝邊,歪 G 牽拖尿桶漏!」形容一個女人和鄰居不和睦,怪東怪西!其中的【尿桶】就是指【夜壺】,【夜壺】有「對不準」而撒在地上的缺點,對男生而言也太低。
【尿管】是用長度大約 3 尺多,直徑大約半尺的竹子做成的,中間的竹節打通,只留下最底下一節,最上面一節削成大約 45 度的斜角,因此管口呈橢圓形。【尿管】男、女、小孩都適用,男生小便就和平時一樣,扶著【尿管】往斜口處「放」就行了!女生也可以站著尿,只要將【尿管】斜口抵住胯下,尿完往上一「刮」尿尿就「滴水不漏」地流入【尿管】,完全沒有【夜壺】對不準的缺點,「放」完往牆角一靠就完成了!也不必像現在的馬桶需要沖水,真是簡單又完美的產物,我真的很佩服先人因地制宜的智慧!【尿管】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收集尿液,在沒有化肥的時代那可是「滴滴精純」的肥水哩!冬天種菜、種蒜如果沒有澆這種「肥水」你甭想種出什麼好菜!
從【開襠褲】又聯想到【紙尿布】,一個幼兒一天至少要用到三片【紙尿布】,製造三片【紙尿布】的原料至少要砍掉幾棵小樹,用掉的【紙尿布】還要經過垃圾處理,所浪費的人力物力更是不計其數!時代在變,人的生活習慣也在變,科學在進步,但是對環保而言,人的生活習慣卻一直在退步,半個世紀以前的人將每天生活產生的廢物變成「黃金」,現代的人卻處處在製造垃圾和環保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