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語
小學課本說:「蝴蝶在天上飛舞,小鳥在樹上唱歌。」長大以後才知道並不是那麼回事!原來牠們是在求偶或吵架爭地盤。小時候老家附近的開發還很少,山林中的鳥類很多,可說是個鳥語花香的世外桃源,筆者小時候對鳥很好奇,小學上畫圖課時最喜歡畫樹和鳥了!當時無論春夏秋冬、從早到晚都可以看到不同的鳥類,有綠繡眼、畫眉鳥、白頭翁、雉雞、竹雞、烏秋、黃鶯、老鷹、五色鳥、翠鳥、貓頭鷹、白鷺鷥、白腹怏雞、長尾山娘……等。印象中比較特殊的鳥描述如下:
一、烏秋
小時候常被屋後竹林裡的鳥叫聲吵醒,有一天早晨睡的正沉時被屋後兩隻【烏秋】的「對話」聲吵醒:「給妲娜…啾…給妲娜!」聽起來像:「給她了!…就…給她了!」所以對【烏秋】的印象特別深刻,聽大人說烏秋會「顧牛」,後來放牛時就特別注意牠們的行動,常看到烏秋站在牛背上,一下飛下去吃被牛驚動的蟲子、一下又飛回牛背上,也看過好幾隻烏秋聯合攻擊老鷹的畫面,很有趣呢!
近年回鄉看顧年邁的母親,有一天閒著沒事就到離家遠一點的竹林看看,忽然兩隻烏秋在竹梢上展開翅膀並啾啾叫!一下子輪流飛下來示威,應是一公一母,幸好我戴著斗笠保護,當時正是春天繁殖季節。
二、竹雞
【竹雞】和【流氓】台語都叫【竹雞仔】,是否有典故筆者不知道,老家後山的竹林裡很多,叫聲:「雞狗乖!雞狗乖!」有時候會有好幾「幫」互相嗆聲呢!這邊叫完那邊又接著:「雞狗乖!雞狗乖!」滿山都在「雞狗乖」,很熱鬧哩!小時候還沒聽過【環保】這個名詞,所以常和堂兄們到後山竹林裡做陷阱抓竹雞,將一根小灌木尾巴砍掉,最上面綁一條細繩,將樹枝往下拉彎,地面用竹枝做一排觸動的機關,上面蓋一些枯葉,細繩做一個活套放在觸動的機關上面,旁邊撒一些米或豆子就完成了,竹雞吃米不小心踩到陷阱,觸動機關樹枝就會彈回去拉緊活套,竹雞就會被繩子套住,是很常用的陷阱。
三、斑鳩
【斑鴆】也是很常見的鳥,叫聲:「古姑故…故!、古姑故…故!」通常是單獨或兩隻一起行動,善走也善飛,吃雜糧種子等。鳥窩很簡單,幾根樹枝和藤蔓就算完成了,通常生兩顆蛋,筆者小時候曾經偷偷接近觀察母鳥孵蛋,連鳥屁股都看得到呢!可見鳥窩簡單的程度,真是一種「懶惰鳥」!
四、綠繡眼
【綠繡眼】台語叫【青池仔】,是很常見的小型鳥,羽毛偏黃綠色,叫聲像抖動的口哨聲:「嘻嘻ㄧ嘻!、嘻嘻ㄧ嘻!嘻嘻ㄧ嘻!」常成群四、五隻在樹上跳來跳去吃蟲子,可能是親鳥和小鳥一起。【綠繡眼】的窩非常漂亮,通常用草細細的編織而成,和斑鴆的窩比起來,一個就像破茅房,一個是精緻的小木屋。筆者小時候常爬到樹上觀察,好像都生三、四顆蛋,是很勤勞的鳥。
五、五色鳥
【五色鳥】其實筆者小時候沒有看過,但是經常聽到叫聲:「喀喀落落!…喀喀落落!」長大以後去虎頭埤散步,帶著望遠鏡觀察才知道那種叫聲就是五色鳥,原來這種鳥都習慣停在比較高的樹端,兩隻隔空對叫,難怪很少看到。【五色鳥】的地域性很強,有一次去虎頭埤露營,筆者帶小型錄音機將鳥叫聲錄下來又播放回去,那隻五色鳥居然飛下來示威哩!試了幾次都一樣,才知道這種鳥和白頭翁一樣地域性很強。
六、雉雞
小時候常聽到老家對面山上傳來:「哥!哥!」或台語:「姑!姑!」的聲音,問母親才知道那就是【雉雞】,台語叫【體雞】﹙体-音直唸﹚,後來放牛時也常聽到,但是卻從來沒看過,長大以後才在電視上看到,真的很漂亮,但生性很怕生,難怪不容易看到。
七、白腹秧雞
【白腹秧雞】是鷺科鳥類,台語叫【吐血鳥仔】,小時候常聽到傍晚在溪谷邊的林裡叫:「苦啊…呱!呱!呱!呱!…苦啊…呱!呱!。」聲音又響又特別,因為生性怕生,筆者只看過幾次,腳細長,善長奔跑不善飛,愛吃小蟲、魚、蝦、兩棲類等。
八、貓頭鷹
【貓頭鷹】是夜行性鳥類,台語叫【姑黃】,黑夜一到,黑壓壓的樹林裡就傳來:「故!……故!……故!」的間歇叫聲,小時候最怕這種鳥了!小學四年級開始參加補習,晚上七、八點下課後一個人走小路回家,聽到竹林裡的【貓頭鷹】叫聲就頭皮發麻,全身起雞皮疙瘩!其實那種鳥不會傷人,只是叫聲在夜晚聽起有點恐佈。【貓頭鷹】喜歡吃蟋蟀、青蛙、甚至小鳥等。
九、番鵑
【番鵑】小時候俗稱【草嘓】,叫聲「咕!咕!咕!扣落!……扣落!……扣落!」很特殊,小時候去【坑】放牛時或和母親從西埔走到南化【大坳寮仔】半路上常聽到,這種鳥因為生性害羞,都只聞聲很少看到影,偶爾看到也只是短暫飛起來鑽進灌木叢瞬間。近幾年才在 Youtube 上找到,原來牠的真正名字是【番鵑】。
十、黑枕藍鶲
【黑枕藍鶲】小時候老家後面的竹林常聽到,但不知道小鳥的學名,遠遠看只知道是一種藍色的小鳥,叫聲尖銳,很像連續但短暫的口哨聲,在 Youtube上查找才知道牠叫「黑枕藍鶲」。
十一、畫眉鳥
【畫眉】小時候俗稱【花薇仔】,是非常普遍的鳥,叫聲最多元也最熱鬧,通常在午前或午後,很少在清晨、正午或傍晚。畫眉的叫聲很難用文字形容,Youtube 上很容易搜尋到,讀者們可以上網查。
十二、小彎嘴畫眉
【小彎嘴畫眉】我們小時候叫「ㄉㄨㄛˋ公白仔」,為什麼會這樣叫我也不清楚,老家後面的竹林裡經常傳出牠們的聲音,上網查才知道學名叫【小彎嘴畫眉】,可能和牠的嘴形有關。
大自然賜予我們貧苦山區主要的樂符除了春天的蛙、夏天的蟬、秋天的蟋蟀之外就是各種不同的鳥叫聲,雖然牠們可能是在求偶或互相「嗆聲」爭地盤,但是聽在人們耳裡卻是那麼悅耳,少了這些樂符人世間會變得孤寂無趣,讀者們說是嗎?小時候聽到的鳥類當然不只這些,如果有興趣上 Youtube 查找「台灣鳥類」可以看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