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稻
稻子的成長期大約三到四個月,插秧之後要經常「巡田」,施肥、除草、巡視水位等,水位太高秧苗會淹死,太乾則會枯死,除草,施肥,更是馬虎不得!插秧、除草、割稻這三樣工作筆者稍長都曾經做過,甚至曾經到附近的村民家【放伴】過,當時的【放伴】已經有互相幫忙的意味,不純粹是想吃一餐﹙見【春耕】一文﹚,例如知道哪一家今天要插怏、割稻或種蕃薯,附近的人家就會主動前往幫忙,這在當時的農業社會是非常重要的風俗習慣,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因而非常溫馨和協。
割稻是所有工作中最辛苦的一種,原因是割稻正是夏季末最熱的時候,稻子本身也會散發出粉塵之類的東西,會引起過敏,因此都得穿長衣長褲,女性更是全身包得緊緊的,一群人彎著腰一行一行往前割﹙和插秧相反﹚,割下的稻子先放一邊,接著一些人將稻子拿到一個台語叫【摔桶】的大木桶邊,桶裡擺著一個由很多橫向鐵條組成的【桶架仔】,雙手捧住稻子用力往上摔,稻粒就會掉入【摔桶】內,滿費力的!為了防止稻粒跳出【摔桶】,木桶上方有三面圍著像紗門狀的布料叫【桶衫】,用幾根竹竿撐著。後來出現一種用踩的滾輪式脫稻機就比較輕鬆。【摔桶】裡稻子滿了後要裝布袋,扛上牛車載到曬穀場,也就是俗稱的【稻埕】,整個割稻過程非常辛苦。
小時候很喜歡去稻田「觀割稻」,當時沒有農藥,所以稻田害蟲很多,割稻時蟲子漫天飛舞,有稻蝗、蚱蜢、飛蛾等,還有一種狀似蝗蟲台語叫【稻蝦】的稻蟲,小孩子最喜歡了!用稻桿從頸部一隻一隻串起來,放在火裡烤熟,味道不輸現代人愛吃的烤肉哩!母親每一次去割稻回來就會帶幾串回來給我,是小時候愛吃的「零嘴」呢!稻子割完後田家和【放伴】的村民們回家吃午飯,常看到背著幼兒的婦人或孤苦的阿婆,左手挽著竹簍,在烈日下邊走邊彎腰撿拾遺留在稻田裡的稻穗,這場景像極了唐朝詩人白居易的詩 –【觀割麥】所描述的:「…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傍;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不禁讓人聯想到,自古至今都有比我們更貧困的人呢!
筆者在北部當兵時,有一項叫【助民收割】的親民活動,曾經帶領幾位弟兄去附近村莊助民收割,當地老百姓和營區阿兵哥互動很好,稻子割完後按照規定是不能留下接受招待的,但是主人「強拉」,非留下吃飯不可!幾個人只好在盛情難卻下吃了一頓豐盛的午餐,酒足飯飽後,聊起南部和北部農家生活的差異倍覺親切,後來筆者曾得到當地鄉長頒發的青年楷模可能和這事有關,算是此生當中和割稻有關的美好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