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油燈

煤油燈筆者小時候叫【燈火】,是四、五十年代以前台灣民間最重要的夜間照明,也是筆者童年生活重要的回憶之一,因此特撰此文詳細描述。【煤油燈】﹙見「傳統文化」「生活與住屋」一文﹚由玻璃瓶、瓶蓋、燈心和外框組合而成,構造就像一個縮小的玻璃奶瓶,上面蓋著鐵製的瓶蓋和奶嘴,奶嘴細圓,燈心材料是黃色棉紙,小部份凸出圓嘴當燈心,其餘直通玻璃瓶底部,利用毛細現象吸取油料到達燈心,油料是俗稱【臭油】或【番仔油】的煤油,框架也是鐵製的,側面有一個把手,因此燈可以拿來拿去,可以放在桌上,也可以掛在牆上。

筆者小學三年級以後家才有電燈﹙見【電燈的聯想】一文﹚,在此之前都點煤油燈,煤油燈燈光昏暗,燈心燃燒時會有一股黑煙直直往上升,所以日子久了室內屋頂都會有一片煙燻的痕跡,稍微有一點風例如有人經過燈火就會晃動,再大的風就會熄滅,所以拿著煤油燈移動例如換房間時都要用一支手遮著。筆者夜晚寫功課時常看燈看得出神,也常好奇將橡皮筋放入燈油中,隔日橡皮筋就會膨脹成兩倍大,但是很容易斷﹙見【Q&A】一文「橡皮筋常識」﹚。

聽父親說,二戰期間物質正缺乏的年代,連煤油燈都沒得點,將花生或篦麻子用鐵絲一顆一顆串起來點火充當照明,光度不是很穩定,但是聊勝於無。【煤油燈】的光度雖然比較穩定,但是大約只有「1燭光」的亮度﹙點一根蠟燭的亮度﹚,還是很微弱,稍微有風就會晃動。筆者小學三年級以前的童年夜晚就是在這樣的亮度下度過,吃飯、讀書、寫字、洗腳和擦澡?沒錯!就是用一臉盆水「擦澡」兼「洗腳」,沒有自來水怎麼洗澡? 洗完腳不穿拖鞋而是穿木屐,走路「 ki ! ko ! ki ! ko !」 你們可以選一個晚上不要開燈,點一根蠟燭,嚐試過一個晚上這樣的日子看看!可見當時的人是在多麼「悲慘」的情況下過日子,但是大家都是這樣過生活,所以誰也沒有怨言! 

當時除了室內照明用煤油燈外,晚上走夜路也沒手電筒,怎麼辦?拿火把!苧麻桿﹙見【電燈的聯想】一文﹚、菅芒、茅草、或是竹筒裝煤油塞破布點火就成了火把。比較高級的用【電土燈】,【電土】是一種含【碳化鈣】的淺灰色礦土,可以用來催熟香蕉、柿子等水果。【電土燈】外殼是不生銹的金屬,例如銅或鉛製的,分兩層,上層裝水,下層裝【電土】,要用時將水滴進電土就會產生【乙炔】氣體,燈嘴就是出氣口,點火就會發亮,因為不易熄滅,因此很適合用於室外照明,筆者小時候常看到舅舅晚上拿這種燈去抓青蛙。後來有了手電筒後,這些古老的照明設備就漸漸淘汰了,但是小時候老一輩的人還將手電筒的乾電池也叫【電土】呢!

在【電燈的聯想】一文中,筆者提到小學三年級才有臨時用電,當時的燈泡只有 30 燭光,但已是「大放光明」的亮度了!筆者看過一些老人家更節儉,只點 5 燭光的燈泡,但是和煤油燈 1 燭光比起來這樣已經很滿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