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報
筆者當兵時聽過一則軍中笑話,有一個服役中的兒子向家裡要錢,打了一封電報給父親:「父 錢來 兒上」5 個字,電報因為是算字數的,空格也算一個字,假設一個字是 5 元,上述的電報就要 35 元,所以電報是越簡潔越好,但是簡潔也有語焉不詳的缺點。五、六0年代有電話的地方可能只有公家機關或大富大貴人家,人們平日連絡都靠寫信,比較急的寫「限時信」,更急的就要打電報,台語叫 【摃電報】,所以當時的人收到電報通常不是什麼好事!說到電報,一開始要先說一段簡短的近代史,因為本文要說的故事和電報及近代史有關。
1894 年「清日」【甲午戰爭】清庭戰敗,隔年台灣割讓給日本,堂堂一個【大清帝國】打輸一個蕞爾島國「日本」,引發一連串的國民革命,1911年的「辛亥革命」【大清帝國】變成【中華民國】。1945年二戰結束後日本無條件投降,台灣回歸首都還在南京的「慘勝國」【中華民國】,時間正好半個世紀;可惜,勝利的喜悅不久隨即轉變為第二次國共內戰,1949 年中國共產黨在北京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南京的【中華民國】政府退守台灣,首都台北,最終留在中國的領土只剩下金門和馬祖列島,兩岸實際合治僅僅四年,中間 1947 年還發生二二八事件,之後開始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分治至今。台灣到底是統是獨成為今天藍綠惡鬥的主因,無論如何我們沒有太大能力改變什麼,但是不能不知道這段近代史。有更進一步興趣的讀者可以參閱本站【創意寫作】→【蝴蝶效應】一文。
1949 年國民黨退守台灣後,兩岸開始十多年的「嚴重對峙時期」,雙方隔海互相廝殺叫罵,台灣的口號是「打回大陸去、殺死共產黨!」,對岸的口號是「我們一定要血洗台灣!解放台灣!」。比較大的戰役是 1949 年的【古寧頭戰役】,1954 年的【九三砲戰】,1958年的【八二三砲戰】,三次戰役都發生在金門,筆者就在【九三砲戰】那年出生,父親有五個兄弟,除了大伯和二伯沒有當兵外,三伯、父親、五叔都曾調赴金門前線。
那是一個連電燈也沒有的年代,更不用說是電話。父親 1956 年 9月應徵入伍,1958 年調金門前線當通信兵,【八二三砲戰】開打時即將退伍,雖然砲擊時曾經受傷,幸好後來幸運保住性命並順利退伍,只是延後一個多月。當時前線和家裡連絡只能靠寫信,戰時的郵件管制非常嚴格,運送又常因砲擊延誤,母親幾次拖人寄送物品例如龍眼乾,全部沒有回音,母親和親友們都猜測可能已遭不測而整天以淚洗面!10月的某一天上午,父親突然出現在老家對面的【鐵支路】﹙見【火車】一文﹚,當時祖父母都已過世,見到二伯父時兄弟倆高興的說不出話來!逃過戰爭劫難的父親又黑又瘦,還患嚴重的咳嗽,因為戰地一天只能吃兩餐,醫藥補給也比較缺乏。
三伯調赴金門時也是 1958 年前後,當傳令兵駐守「古寧頭」,所以和父親兄弟倆在金門見過面,幸好砲戰時已回台灣;五叔是 1940 年生,小父親 6 歲,當兵時大約是 1962 年,已結婚取五嬸並生了堂弟「x 德」。印象中大約小學二年級時的一天早上,看到五叔身上斜背著鄉公所送的「為國爭光」的紅色布條,鞭炮聲中五叔就和公所人員出門去了!父親和三伯當兵時應該也是這樣的場景,當時的男人入伍當兵是一件非常隆重的大事,因為這一出門是否還會回來不知道!父親當兵時祖母就是這樣擔心而一病不起!
五叔當兵前就有「神明附身」的舉動,常不自主「起乩」,台語叫【起黨】﹙「黨」音直唸﹚。調赴金門後也常常無緣無故「起黨」,部隊當然不信鬼神之類,連長遂將之列為「精神病」,後來決定後送本島精神病院治療。沒有電話如何通知家屬?寫信又太慢!在五叔的一位同鄉同事協助下,打了一封電報給西埔街上的二伯父,大意是五叔將會於某日後送回本島精神病院治療。可憐!這突如其來且語焉不詳的電報讓張家兄弟像無頭蒼蠅般方寸大亂,忙了好一陣子!什麼時候到?送到哪裡的精神病院?完全不知道…
人在什麼辦法都沒有時就會想到神明或上帝,只有神明會給那麼一點「訊息」,正不正確另一回事!一天早上二伯父從西埔街上匆匆回到老家,一進大廳就到神桌前燒香拜拜,之後開始「撥杯」﹙擲筊﹚,我只隱約聽到:「……今嘛到叨位了?哪是到高雄就三個想杯﹙註﹚,哪是……!」。父親新兵訓練中心結訓後「分發」到第十軍通信營,並隨即坐火車到當時還在宜蘭的「陸軍通信兵學校」受訓。所以當後送的五叔一直沒有消息時,父親和二伯父就商量坐火車到台北,再到已知的北投「陸軍精神病院」找,結果沒有;回程又到台中找,也沒有!最後才在高雄旗山鎮的「嶺口營區」找到五叔,這已經是三天後的事了!
筆者結婚時老家還是沒有電話,在北部部隊時和妻或家裡有重大事件連絡時,要先打到西埔街上一家雜貨店,之後雜貨店叫人通知妻到雜貨店等,約定的時間到再打一次,那是 1970 年代末,但是已經進步很多了!最近看到五歲多的小孫女用智慧型手機「Line」叫:「媽咪!妳現在在哪裡?什麼時候下班?」我不禁感慨,半個世紀的科技相差這麼多?你能想像再過半個世紀這個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嗎?
※ 台語的【擲筊】叫【撥杯】或【博杯】,兩個相同且平面向上叫【笑杯】;兩個孤面向上叫【陰杯】;兩個相反叫【想杯】或【允杯】,只有【想杯】才是應允或答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