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燈的聯想
西埔街大約民國四十七年 ( 1958 年) 開始有電燈,但是我們家到了民國五十二年﹙1963 年﹚筆者小學三年級時才有臨時用電,那是父親和西埔街上一家竹器店老闆商量後接的臨時用電,因為父親當兵時是通信兵﹙筆者以及唯一的兒子也都是通信兵,祖孫三代都是通信兵,這也太巧合了!﹚父親是有線電通信兵,曾參加金門八二三炮戰,架設電線和電話線差不多,並不困難。記得當時小學生流行養蠶,送電第一天晚上 30瓦的電燈一打開,清楚看到白色的蠶寶寶蠕動的樣子,真是高興得無法形容,從此擺脫煤油燈的歲月,到了小學四年級時台電才正式供電。
藉此機會順便談談竹器店,老闆姓王,老家就在我們家菜寮溪對面,父親是個建築師傅,我們叫他「明團伯仔」,筆者老家就是他主持蓋的。王老闆是個「殘障人士」,本名筆者不知道,大人都叫他【嬰仔】,所以我們都叫他【嬰哥仔】。聽大人說他小時候很正常,有一天放牛時學【跳乩童】,跳的滿身大汗、氣喘呼呼時直接跳下水游泳,兩腳因此抽筋,從此就沒有再站起來,完全靠兩隻手「走路」,兩手拿著像木屐的木器撐著身體四處「走動」,後來靠製作竹器維生,雖然殘障,但人很講義氣,也喜歡喝酒,和父親很好,叫父親【才叔仔】,也結過婚,但一直沒有生,後來一次酒後將老婆趕出家門,老婆改嫁後卻連生好幾個,從此過著「光棍」的生活。
筆者小時候的竹椅、竹搖籃、竹嬰兒車,竹菜櫥幾乎都是他做的,以前的人沒有那麼文雅,私下都稱【跛腳嬰仔】。街東那邊也有一位殘障人士叫【跛腳木吉仔】,年紀比【嬰仔】大,只有一腳不正常,走路一拐一拐,筆者常看到他出門頭戴扁帽,斜背著一台電晶體收音機,神氣得很!和【跛腳嬰仔】兩人剛好「天生一對」,台語叫「師公仔想杯」,常一起坐興南客運到台南或新化逛【茶店仔】﹙妓女戶的別稱﹚。【跛腳嬰仔】後來在一次車禍中喪生,結束他苦難的一生。
其實在沒有電以前我們家也用過電燈,你們一定認為怎麼可能?我們家在筆者小學一年級前後的確用過電燈,只不過是直流電,也就是鉛酸蓄電池,台語叫【電仔】,當時大伯父還住在我們老家。【苧麻】你們聽過嗎?是一種纖維植物,大約一米多高,是當時非常重要的經濟作物,砍下後撥皮剩下白色的纖維就是做繩子、紡織的原料,台語叫【茶仔】,小時候有一段期間村裡曾大量種植,妻小時候家裡也有種植,大人小孩都會【做茶仔】,也就是將苧麻的皮和桿分開,再將外皮和白色纖維分開,白色纖維曬乾後就可以賣給集貨商。
【做茶仔】過程有一點複雜也需要一些簡單的工具,筆者小時候也曾經做過,還依稀記得一些,首先將苧麻園的苧麻砍下、用厚竹片將葉子打除、再綁成綑扛回家,之後開始【做茶仔】,過程是這樣的:
每次取一枝苧麻,從中間扭破,再用一支短鉤子從中間向一頭剖開, 之後從中間折斷並稍微施一下力,一邊的白色的麻桿就會露出來,這時左手和右手食指上各套一個青銅製的套管叫【茶仔指】,首先將左手手指上的【茶仔指】扣在麻桿和麻皮之間,之後右手反方向拉,皮和桿就會分開;另一頭同樣動作再做一次,只不過換右手手指「扣」,左手拉,苧麻皮就會和白色的麻桿完全分開,分開的麻皮一片一片疊起來,等待另一「作業程序」。麻桿台語叫【茶仔ㄍㄜˋ】,曬乾用途可多了!煮飯時可以當柴燒,夜間走路時照明的火把,兒童用來製作玩具,當大便﹙音「棒賽」﹚時「刮」屁股的【屎杯】﹙見【開襠褲的聯想】一文﹚!
麻皮上有一層綠色的外皮,要用另一種工具台語叫【茶仔刀】的工具撥除,【茶仔刀】由一個大約半尺多的圓木柄和一片較短的鈍刀片做成,刀片就鑲在圓木側邊上,工作時右手手掌握住刀柄,有刀刃的部份突出手掌,刀刃面向大姆指,大姆指上套著一個竹管叫【茶仔管】,撥皮時姆指上的【竹仔管】和【茶仔刀】夾住麻皮,左手和右手分別向外拉,綠皮就會從麻皮上撥除,剩下白色的纖維,之後白色纖維曬乾集中成綑就可以「出貨」給集貨商了!應該是賣到紡織廠,因為當時正是台灣紡織工業剛剛起部不久的年代;另外,筆者小時候也曾看過大人利用古早製繩工具製作黃麻繩或苧麻繩。
【做茶仔】趕工時要從早做到晚,當時還沒有電燈,但點煤油燈太暗,所以大伯父就在南化買了一個「鉛酸蓄電池」台語叫【電仔】,點上一個小燈泡就可以挑燈夜戰【做茶仔】了!當時已經有【電魚】這種工具,筆者曾經看過有人在河裡【電魚】,身後就是背著一個【電仔】。【電仔】過一段時間後要送到南化街上專門賣【電仔】的店家充電哩!最近為了寫本文,請教岳母一些細節,因為她年輕時也做過【茶仔】,也同樣有【電仔】,可見當時的人都很勤奮,只要有錢賺什麼工作都做,雖然很辛苦但很知足快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