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

牛在早期台灣農業社會中佔非常重要的地位,無論是犁田、拉車都缺牠不可,當時從牛隻和牛車的數量就可以分出一個家庭的貧富。父親有五個兄弟,在還沒分家以前﹙民國四十九年﹚,我們家有黃牛和水牛共 5 隻,分家時我們分到一隻公的老黃牛,不久賣掉,父親又買一隻年輕的母黃牛,後來生了一隻小黃牛。因此,後來放的牛都是黃牛,大伯父和三伯父家分到的是水牛。

兩種牛除了外觀和習性不同外,叫聲也不同,黃牛的習性是耐旱、怕水、愛乾淨,叫聲:「m -ma–– !」;水牛則愛水、喜歡在泥巴裡打滾,全身塗滿泥巴,叫聲很像已故歌星高凌風先生帶著鼻音唸「壞」字的短音:「壞!…壞!…」。兩種牛吃的草大略相同,也都會【反芻】台語叫【番草】。【番草】是牛、羊等草食動物的特徵,筆者很喜歡細細的看著牠們番草呢!炎炎夏日,牛趴在陰涼的樹下,眼睛半閉,從胃裡吐出一些草到嘴裡,之後下巴慢慢地左右來回咀嚼,發出類似含鼻音的「帥!帥!帥!」聲音,一會兒吞回去,周而復始,一付悠閒享受的樣子,筆者有時候會邊看邊沉思,看到最後睡著了!

放牛的裝扮通常是這樣的,打赤腳戴斗笠,因為怕被茅草割傷所以穿長褲和長袖衣,通常是佈滿補丁的破舊學生服,背後腰帶上插著一把鐮刀﹙台語叫【草架仔】架字音 ㄍㄟ ﹚以便砍柴或割草,外加一支兩頭尖的竹竿台語叫【籤擔】。【籤擔】通常用來挑柴或草,因為兩頭尖,戳進綁成梱的柴或草就可以挑起來上路,和扁擔不同;扁擔台語叫【本擔】,因為接觸肩膀的面比較寬也比較有彈性,通常用來挑竹籃裝蕃薯、稻子、水果等重物,所以用途不同。

【坑】是我們最常去放牛的地方,屬菜寮溪流域上游,山頂常看到貝殼等海底化石,那是一片很寬廣的國有林地,和玉井鄉、左鎮鄉接壤,地質屬青灰岩,和月世界地質相似,土壤貧瘠,雨季容易崩塌,冬季又特別乾硬,因此只有耐極端氣候的植物可以生長,例如茅草、菅芒、銀合歡、刺竹、九芎、野芭樂、槺榔樹﹙棕櫚科﹚、埔姜仔﹙黃荊﹚、柚木﹙台語叫【煙脂】音ㄧㄢ ㄐㄧ ) 和相思樹等。柚木和相思樹是造林木,不能碰!否則會犯法,其它灌木乾的可以撿回去當柴燒,當時因為養豬、煮飯都要用到大量柴火,附近村民大都來此放牧、撿柴、割草,尤其是假日,學童會隨著家人一起入山,一大早溪谷裡就人聲、牛羊叫聲和鈴鐺聲不絕於耳,很熱鬧呢!

【坑】其實分很多不同地方,也各有地名,我看Google 地圖,大陸福建也有以【坑】為名的地名,所以【坑】應是清代先祖們入山開墾所取的名字,從近而遠有番仔山、大姑湖、井仔湖、鼓仔山、大豬湖坑、蜂巢坑、樹大坪、吳仔埤仔、照東嶺,大白崩,最遠到達肖籽仔溝,大約要一個小時路程,翻過山那邊就屬玉井鄉了!祖父和父母們這一代曾經在那裡墾山坡地﹙註﹚種植蕃薯、樹薯、薑等植物。【大白崩】最特別,可能是有一處光禿禿的大崩壁而得名,崩壁的山上有成片的柚木林,林中有很多【落地生根】﹙見「更多」→【休閒隨影】網頁﹚,秋冬之際會開形狀像燈籠的紅花,俗稱【剖仔】,秋天一到,滿山遍野的【剖仔】和葉子翻紅或乾掉的柚木林相映成趣,是秋冬之際貧瘠大地中難得的美景,放牛之際常採摘成束帶回家,插在瓶子裡觀賞,如果按時澆水可以放一兩個禮拜,非常漂亮!

以上那些地名讀者們一定都很陌生,但是對筆者而言,那是從小學到初中踏過千百遍再熟悉不過的地方,16歲初中畢業前因為家裡窮入伍當兵,往後的幾年裡還是很懷念【坑】的一景一物,夜間站崗或午夜夢迴時,常想起兒時和母親、伯母、堂兄弟們入山放牛撿柴、割草的點點滴滴,不禁暗自流淚!偶爾放假回家也曾邀弟弟們入山舊地重遊,試圖找回那些童年的記憶,「坑」的地形地貌已然改變,但部份景色依舊,只是牛羊聲、鈴鐺聲和牧童的歡笑聲早已消失的無影無蹤,內心不禁多了幾分惆悵!

※ 台語的地分水田、旱田、山坡地三種,水田叫【ㄔㄢˇ 】專門種水稻;旱田叫【園】,例如種蕃薯的就叫【蕃薯園】,種苧麻的叫【茶仔園】﹙見【電燈的聯想】一文﹚;山坡地叫【坪】﹙讀音帶鼻音的 ㄆㄧㄚˇ ﹚,種竹子、樹薯、薑、龍眼、合歡樹等,種龍眼的就叫【龍眼坪】,種銀合歡的叫【籽仔坪】,【籽仔坪】是當時非常重要的山坡地,俗稱【籽仔】的銀合歡是當時非常重要的作物,在【花香】一文中有詳細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