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車﹙一﹚

 牛車在【蔗田男女】一文中筆者曾經簡單描述過,早期是台灣民間最重要的交通運輸工具,關於牛車的故事三天三夜也說不完,本篇只描述日治後南部山區牛車的構造,以及和我們大家庭有關的往事。

說到牛車必先談談大伯父,大伯是大正十三年生﹙1924年﹚,比父親大十歲,南庒公學校﹙南化國小前身﹚畢業後就幫祖父種田,或打零工賺錢,曾參加左鎮到南化之間的運甘蔗小火車鐵道的舖設﹙見【火車】一文﹚,當時一天工資四毛七。也當過牛車隨車工﹙割草、提水、餵牛等雜務﹚,大約十八歲時花了180元買了第一台中古牛車,當時有牛車和現在有汽車一樣是很「拉風」的事呢!大伯說當時善化 (舊稱灣裡街) 有很多家牛車工場,善化牛墟更是出名,和鹽水、北港並稱三大牛墟,開市日期不同,鹽水牛墟是每逢1、4、7日;善化牛墟是2、5、8日;北港牛墟是3、6、9日。開市時人聲鼎沸,買牛的、賣牛的、牛販子、賣牛具的、小販、扒手…熱鬧的很!有時候一天交易上千頭牛。現在的善化牛墟還有,已經搬遷好幾次,但是看不到牛,反而變成觀光市場了!

有了牛車就可以四處載貨賺錢,運甘蔗、蕃薯、樹薯、苧麻、薑黃、木材、木炭…等。二戰期間常從南化載上述的貨物到台南,回程載南北雜貨,來回要三天,戰爭末期太平洋美軍空襲正烈時白天不敢上路,都是走夜路。在【台南之旅】一文中筆者曾經提過一位謝金智先生,就是在那個時候認識的,後來成為致友。台灣光復後大伯父還曾經從高雄甲仙的「小林村」運送探油設備到那瑪夏鄉﹙以前的三民鄉﹚,來回也要好幾天。2009年八八水災發生時八十六歲的大伯還健在,雖然行動不便,但思緒仍那麼清晰,笑談當年「小林村」的路況,和在那瑪夏借住原住民家過夜的往事。

那年為了寫這些懷舊文章常專程前往探視大伯﹙當時住永康大灣小兒子家﹚,請教他關於牛車的點點滴滴。他說,當年買不起手錶,但是駛牛車和人約定時間還是很準時呢!我問他怎麼麼辦到的?他說白天看日影,晚上看北斗七星,可見在艱苦的環境中,人們的智慧總是可以克服種種困難。筆者有許多有關於我們大家庭的陳年往事都聽自大伯父,從來沒聽父親說過,畢竟大伯長父親整整十歲,筆者慶幸能及時將上一代的故事記錄下來,關於牛車許多知識都得自大伯父口述,請繼續看第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