訓牛

牛在早期農業社會佔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是農家重要資產,一個家庭有幾頭牛就可以看出這家人的貧富。牛的一生工作最多也最辛苦,聽說牛老了以後賣給牛販,最終是送到屠宰場,筆者常深深長嘆!為這些牛感到不平,人為什麼這麼殘忍?牛為什麼這麼歹命?辛苦一輩子最終還要挨那一刀!所以筆者以前是不吃牛肉的,近年來聽說牛肉是外國進口的才敢偶爾吃那麼一點。在台南柳營區【德元埤荷蘭村】附近有一個【老牛的家】,收集飼養一些各地送來的退休老牛,筆者幾年前曾經偕妻一同前往參訪,看到這些老牛就像看到很久不見的親人,真為這些幸運的牛感到慶幸!也對那些不忍老牛被送去屠宰的老農們豎起大拇指,但畢竟這些只是少數幸運的牛。

在筆者眼裡不管是人類還是動物,幼年期其實都很可愛,例如狗崽、牛犢甚至豬崽也是。筆者小時候家養過一頭母黃牛﹙見【放牛】一文﹚,後來生了一隻小母牛,小牛犢和幼兒一樣很好奇也很好動,跟在牛媽媽身邊,蹦蹦跳跳,尤其是吃奶時的模樣,可愛極了!但是小牛稍長會吃草時就會開始惹麻煩!就像幼兒開始會走路成了好奇寶寶後,看顧的人要時時注意,否則就會有麻煩。小牛會跑到別人家的農田偷吃例如蕃薯或其它作物,你得趕快去追回來,否則真的會惹麻煩挨田主罵甚至索賠!這時就要作一個簡單的繩套套在牛頭上,再綁上牛繩牽著,一開始小牛很不惜慣,不斷掙扎反抗,時間久了也就慢慢習慣了!這是牛的一生最早受到的束縛,也代表「快樂的童年」已經結束!

再大一些大約一兩歲台語叫【牛豚仔】音 gu-tun-ar,這時相當於人類的少年期,要上學讀書、要學習技藝準備踏入社會;牛則是要開始接受訓練,準備進入勞苦的一生。這時單純用「繩套」套住頭部已經不切實際,不能完美控制牛的行動。筆者看過許多影片,馬、驢或駱駝等動物頭部都只用繩套套住,之後繫上韁繩就可以操控動物,唯獨牛需要用【穿鼻環】﹙註﹚的方法,牠們的祖先大概是受到什麼咀咒才會世世代代遭受這樣的「磨難」!的確,這正是牛的一生最初的「磨難」!從此開始苦難的一生。

常在網路上看到國內外比較前衛的青年男女,「穿耳環」就算了還「穿鼻環」、「穿舌環」、「穿肚臍環」,我常猜想這些人是否有自虐狂?筆者小時看過一次牛【穿鼻環】,又好奇又害怕,只敢遠遠看。【牛豚仔】﹙這時已經有套上繩套﹚被牽到一顆樹幹呈「Y」字型的樹,頭伸過分叉處,之後用繩子牢牢固定在樹幹上,牛因為害怕不斷掙扎,一個【穿鼻師傅】準備一支比布袋針大的【穿鼻針】,一套【牛鼻環】,左手食指和姆指捏住牛的鼻中隔,右手拿著【穿鼻針】從鼻中隔穿過去,接著鼻環穿過牛鼻,之後鎖上螺絲,繫上繩子就完成了!時間不是很長,過程中【牛豚仔】因為頭被牢牢綁住,筆者只看到牛的兩支後腳和後半段身體抬的高高的,可以想像一定是很痛才會那樣掙扎,因為站的比較遠沒有聽到牛發出太大的聲音。

【穿鼻環】後的牛因為疼痛而有些焦躁不安,要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才慢慢習慣。接下來就是要開始接受「在職訓練」,第一課就是【犁田】。筆者小時候看過二伯父在老家前的蕃薯田訓練牛犁田,這時候的【牛豚仔】因為體力、耐力、經驗都不足,走路不穩,還有些驚慌,所犁的田都歪歪斜斜的!要經過一段時間的「磨練」才會慢慢進入成熟穩重期。【拉牛車】則是另一階段的「再職訓練」,一開始也是毛毛躁躁,莽莽撞撞,經過一段時間磨練才會成熟穩重;年輕人初踏入社會時,到公司或任何領域工作,台語叫「菜鳥」,一定也會有一段長長的摸索期或適應期,雖然在學校已經學了很多,進公司也接受「在職訓練」,但是那都只是基礎、皮毛,往後還要一邊工作一邊學習、磨練才能慢慢進入成熟期,人和牛何其相似?只是工作領域不同,但是牛只有勞力上的工作,人還有精神上的壓力,並不比牛輕鬆多少,好處是人如果不適應可以辭職不幹!牛則沒有選擇餘地,否則就會挨「藤條」﹙鞭子﹚。

※ 【牛鼻環】台語叫【牛鼻 ken】,筆者老家【大廳】和【五間】﹙見【蕃薯籤、鹹竹筍、破布子】一文﹚都是雙片式的木門,每片木門上都有一個銅環也叫【門 ken】,為什麼這樣叫我也不知道!【穿鼻】的台語叫【ㄍㄥˋ 鼻】,ㄍㄥˋ 就是「穿過」的意思,通常是指要用點力的穿過。